傳承 重塑 創新(2 / 3)

當今國際社會提倡一種“合金文化”。美國學者馬克斯 拉納認為,美國擁有複數人種及各自帶來的文化,它所具有的是一種“合金文化”。日本雖然是單一的民族,但它善於從外國積極引進文化和各種製度,也形成了一個具有“合金文化”素質的國家。一般認為,日本經濟迅速起飛的原因,一個重要方麵是日本人對於與本國不同的文化,不是看作異端,沒有排斥與偏見,而是善於以外國先進文化與思想為師,認真進行移植和引進。還有拉丁美洲文化,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合金文化”。

當年,殖民者踏上拉美大地,是要尋找黃金,掠奪財富,要把他們的基督教文明強加於原住民,這樣便發生了兩大文明的撞擊與融合,實現了新航路的開辟,進而出現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彙合。這一結果,哥倫布們當時是未曾想到的,但曆史常常在這種“無意識”和偶然性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幾百年來,印第安原住民文化,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國文化,黑非洲文化,歐洲移民文化,經過拉美這座大熔爐的冶煉、整合,吸收了各種區域文化、種族文化的優長,摒除了狹隘的偏見,最後融合成一種新的多成分的異質文化。拉美文學正是這種多民族文化融合、雜交的產物,它為拉美作家群體創作出既能充分體現個性又具有世界性的作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誠如《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而“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麵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古代東北地區多個民族,生活空間廣闊,而地處邊陲,遠離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條件又比較嚴酷;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流動不定,卻又相對隔絕、閉塞;世世代代的狩獵、遊牧,強化了力量與勇氣的拚搏,形成了民風剽悍,性格粗獷,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自然環境、生活空間、生產方式是鑄造人文品格與民族氣質的大熔爐。這諸多因素使東北文化風格勁健,民風古樸質實,具備較強的適應性、耐受力和鮮明的保守性。

我們不是地理環境決定論者,但是,承認地理環境對於文化的影響作用,因為它處於文化生態最基礎的層次。人類的物質選擇與文化建構,一般地說,都要受到地理條件的製約,地理環境、區位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狀態與社會發展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環境受製於生態環境與地理條件。而且,越是在古代,越是地域閉塞、生產力欠發達地區,這種情況越是明顯。常見的現象是,一個民族距其原始階段越近,其文化胎痕中往往越多地留存著生態環境、地理條件的因子。

加之,持續的兵荒馬亂,社會動蕩,特別是較長時段處於外國殖民統治的殘酷處境,更使文化典籍、藝術作品、建築成果等觀念與物質形態文化,遭受嚴重的毀棄與掠奪,阻斷了正常狀態下的文化積累,造成這一地區的人文積澱相對稀薄。而單調、簡陋、貧乏的精神生活後麵,又反轉來過多地依賴於物質因素與環境條件。

正是由於受到上述社會、地理環境的影響,東北地域文化中,傳統人文積澱相對薄弱,一方麵,各個民族勤勞勇敢、積健為雄,具備健康、活潑的質素;另一方麵,又展現出原始、粗野、封閉、保守的文化形態,兩方麵相生相長,一並存在。而在古代上層統治階層中,野蠻凶殘,好勇鬥狠,則表現得十分突出。曆史上,早期的遼、金、元、清的鐵騎,在逐鹿中原進程中,對於華夏文明、中原地區經濟的破壞與踐踏,就是明證;當然,後來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逐步得到了糾正。而從另一方麵看,這種暴力衝擊,又有效地促進了腐朽、衰落的固有文明的瓦解。正如恩格斯所說,“隻有野蠻人才能使一個在垂死的文明中掙紮的世界年輕起來”(《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至於那種封閉、保守因子的負麵影響,在現今重要的曆史轉型期,仍然時有表現,諸如視野閉塞,思想守舊,求穩怕亂,滿足現狀等,或隱或顯地形成改革開放中的一種惰性,一種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