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重塑 創新(3 / 3)

地域文化一個重要支派是民間傳統文化,它是我們建設現代文明、發展先進文化的傳統基因。放棄了這個必不可少的根基和精神血脈,就會導致民族文化獨立性的喪失。許多專家學者、有識之士,都就這一問題撰文、講演,大聲疾呼。有的文章談到,民間傳統文化具有原生態性、一次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它是一方水土的獨特產物,它的某一獨特文化形態,通常隻存在於某一獨特地域和人群當中。這些特色決定了民間傳統文化是一種處於相對弱勢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形態,由此,也就決定了對它加以保護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當前,麵對世界經濟加速全球化的態勢,麵對強勢的商業文化的猛烈衝擊,許多國家都極端重視對於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早在上世紀60年代,法國就開展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遺產總普查,大到教堂、宮殿、城池,小到玉墜、書冊、湯匙,巨細無遺,全都登記造冊。與此同時,日本也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三項重點調查:民俗資料緊急調查、民俗文化分布調查、民謠緊急調查;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他們又再次由政府專項撥款,進行無形文化財產登錄,頒布專項法律法規,舉辦全國性的民俗藝能大會。比較起來,我們在這方麵,重視程度還很不夠,近年來雖然也開展了一些活動,但力度與影響麵還是比較小的。

民間傳統文化,流布於社會、家庭,積澱在世俗觀念之中。如果說,“四書五經”所表述的是人生應該怎樣,那麼,那些鮮活的民俗文化,則是現實社會中的實際如何,它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赤裸裸的原生態。魯迅先生說過:“真實的革命者,自有獨到的見解,例如烏略諾夫先生,他是將‘風俗’和‘習慣’都包括在‘文化’之內的,並且以為改革這些,很為困難。我想,但倘不將這些改革,則這革命等於無成,如沙上建塔,頃刻倒壞。”可見,良好的民間傳統風俗習慣對於社會的整合、穩定,對於國家、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古人極端重視那種承載著典章禮儀和道德規範的通俗的訓誡性文字,像在民間廣泛傳播的《三字經》、《弟子規》、《名賢集》、《幼學瓊林》等等。比起經典文獻來,它們更容易直接走進民間,發揮其潛移默化的作用。

就東北地域文化來說,最值得關注的是滿族傳統文化。其中尤有特色的,一是射獵文化。自從他們以建州女真為核心形成統一的民族之後,就一直堅持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生產手段和生活來源。而長期的采獵生產實踐,又造就了他們長於騎射的本領。入山采參,行圍獵獸,全都仰仗著高超的騎術,配備足夠的器械,因而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善於騎射。據當時朝鮮學者寫的《建州聞見錄》記載:“女人之執鞭馳馬,不異於男;十餘歲兒童,亦能佩弓箭馳逐。少有暇日,則至相率畋獵為事,蓋其習俗然也。”二是服飾文化。為了適應在森林、草原上騎射生活的需要,滿族男子都穿戴緊袖窄瘦的纓帽箭衣,這與騎獵、征戰緊相聯係。直到皇太極當政時期,仍然強調保留滿族當日的服飾,嚴厲斥責一些上層人士仿效漢人服飾的言行,用以維係八旗騎射長技。為了使這一傳統長期保持下去,清軍入關之後,曾以強製性極端政策,迫使漢人改著滿人裝束。乾隆帝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指出:“我朝官服製度,法守攸關,尤與騎射舊俗為便。”三是薩滿文化。滿族所信仰的薩滿教的傳承及祭禮,保留著古代原始宗教、藝術、道德觀念、生產生活等多領域的民族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仍然有著活態的展現。

三年前,我在沈陽市領導幹部學習會上,曾專門談了清前文化、滿族文化問題。其中包括民間音樂、美術、舞蹈,民間工藝、節日慶典、服飾、飲食、體育遊藝、居室和婚嫁、喪葬、祭祀等諸多方麵。特別是滿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體育遊藝文化和居室文化,在現今發展地區旅遊事業中,都極富開發價值。

地域文化的傳承、重塑、創新工作,是一項賡續曆史、開辟新途的係統工程,需要我們長期、持續地抓下去。當前,要在加強地域文化研究、推動民間傳統文化創新的基礎上,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集中政府、專家、民眾三方麵的智慧,切實整合文化資源,把地方的文化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這是實現“產業文化化”和“文化產業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