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漫話
甲:友情和親情、愛情一樣,是人類所具有的寶貴的情感。很難設想,當一個人隔絕了任何朋友,終日離群索居,煢煢孑立,或者說,當人與人之間一朝失去了相互的友情,生活會變得何等枯燥,何等苦悶。
乙:所以,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吟出動人的詩篇:“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穀,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詩經 小雅》)意思是:錚錚錚錚,森林裏傳出伐木的聲音,嚶嚶嚶嚶,樹上交響著小鳥的和鳴。那小鳥啊,從幽深的山穀飛出,遷徙到高大的林木中。它們嚶嚶地叫個不停,是為了尋求朋友的聲音。你看,那小鳥還要尋找朋友的聲音,何況人呢,怎麼可以不尋求友朋?英國近代哲學家培根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友誼的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的憂愁。所以,友誼對於人生,真像煉金術士所要尋找的那種“點金石”,它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成金。
甲:是這麼回事。難怪有人說,朋友是人的第二個“自我”,是生命的組成部分;交一個好的朋友等於又獲得一次新的生命。
乙:友情不同於親情,它並非源於血緣關係,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獲得,在社會生活、日常交往中逐漸培植起來的。這一點與愛情有些相似,但卻不是排他的,友情可以多人共享,它有很大的兼容性。當然,三者也有相同之點,就是都出於純情,都是非功利性的。友誼的致命殺手,是實行交換原則,實用主義,互為利用。英國詩人赫巴德說,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朋友。
甲:說到後天獲得,就有一個“從什麼時間獲得”和“怎樣獲得”的問題。
乙: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意見分歧很大。有人認為,人世間隻有少年時代的友情最純真,最幹淨;也有人主張,真正意義上的友誼,應該是基於清醒認識之上的理性原則,因而隻能產生於成年之後。至於它是怎樣獲得的,有人認為,友情常常從交情中轉化、提升而來,言下之意是,友誼的產生有待於較多的交往、較深的溝通,並且引用兩句盡人皆知的俗話為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可是,也有人主張,建立友誼未必需要長期交往,有時恰恰是在偶然的境遇中與陌生人一下子就建立起來,傾蓋相交,一見如故,彼此為對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產生了心靈上的感應,立刻就達成默契,有相見恨晚之感。持此論者,也引證古人的話:“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西漢文:《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甲:兩方麵問題,各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聽起來都有道理。但我以為,它們又似乎都有些絕對化。各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友情的發生也絕不可能雷同劃一,因此,難以設想找個固定的模式加以框範。
乙:無論是如何產生的,隻要稱得上友誼,那它就應該是高尚的。因為友誼的產生,是一種人格上、誌趣上的相互認同,心靈上的彼此交融,相互信任。在這裏,誌同道合,心心相印,是帶根本性的前提。可以說,友誼是一種精神需要的滿足。在友誼的氛圍裏,人們會感到自己處於一種心地澄明、靈魂淨化的境界,從而產生一種崇高感、自豪感。因為友誼是對於自身人格的一種確認。當然,真正的友誼也是不易獲得的。試想,在物欲橫流、人情淡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情況下,兄弟、姐妹、夫妻之間有的尚且談不上非功利化,更何況友朋呢?我這麼說,倒不是否認友誼的現實存在。隻是想要表明,為了真正建立起高尚的友誼,結交知心朋友,人們需要注意修養自己,塑造良好的品格,培養較高的素質。對於已經建立起來的友誼,彼此應該像愛護眼珠一樣,加倍珍視,加倍愛惜,並能經常不斷地予以豐富、完善,使之能夠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
甲:要想結交知心朋友,就必須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持有居高臨下、俯視眾生的倨傲態度,肯定是沒人買賬的,自然也交不到知心的朋友。
乙:特別是結交知識分子朋友,互相最看重的是人格、襟期、抱負、風範,關心的是對方是否尊重他的人格,是否承認他的社會價值,是否待人以誠。“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知心就要竭誠相待,開誠相見,不能“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不能虛與委蛇,更不能爾虞我詐。核心是,建立在大目標一致的基礎上的相互信任。信任出真誠,信任出友誼。失去了相互信任這個基石,什麼竭誠相與,什麼肝膽相照,都變成了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