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放牛郎(1 / 2)

莫笑放牛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人是什麼?是有淵博的知識,思考的習慣,高尚的情操的動物。”就是說,隻有具備了知識、思考、情操這三點,才能遠離愚昧、魯莽、鄙俗,遠離動物而成為人類。

這句名言使我聯想起從前看過的一幅外國名畫:工業文明剛剛出現時,英國的第一列火車轟隆隆地奔馳在田野上,麵對著這個噴煙吐霧的黑黝黝的工業怪物,放牛郎竟和牛群一樣驚恐萬狀。說明一些愚昧無知的人當突然碰上某種新的事物時,其應變能力並不比動物高明多少。它從一個特殊角度,向人們昭示了掌握新的知識的重要性。

人類曆史發展到今天,雖然地球繞太陽一周仍然是三百六十五天,但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卻成百倍、上千倍地加快了。有時一年時間要跨越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行程。1942年人類建成第一座原子反應堆以後,不出四年便製成了電子計算機,一年過後出現了半導體晶體管,十年後人造衛星上天,又過四年發明了激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爆炸勢態的出現,人類知識總量在急劇增長。自然科學現在已有幾千個學科;可是,這棵枝分葉布、曼衍婆娑的大樹,當初卻隻是哲學枝幹上的一個椏杈,並沒有作為一種專門學科存在。有些專家論證,一個人在校讀書階段所學到的知識,不足一生中所需知識量的10%,其餘90%以上的知識要靠後來在工作實踐中獲得。

而且,工作、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才智輸出的過程。隻有輸出沒有補給,正常運行是無法維持的。借用係統論中的名詞,可以說,凡是活著的人都是一種耗散結構。比利時普利高津教授1968年提出: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係統,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和物質,就可能由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穩定的有序結構。人本身就是一個開放係統,他需要不斷地同外界交換能量,充實、提高自己。比如,像領導者、教師、作家、新聞記者,他們整天地向外輸出,就需要不斷地補給營養、更新知識,否則,就無法維持自身的“穩定的有序結構”,或者說動態的平衡。

19世紀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說過:

化學正在取得異常迅速的成就,而希望趕上它的化學家們則處於不斷脫毛的狀態。不適於飛翔的舊羽毛從翅膀上脫落下來,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這樣飛起來就更有力、更輕快。

用“脫毛”來比喻重新學習、更新知識,實在是很貼切的。

可是,這個問題至今並沒有引起所有人,特別是處在領導崗位的同誌的注意。早在80年代之初,一位中央領導同誌即嚴肅指出:“很多領導者對現代化科學知識沒有多少興趣;有的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以為不學習也可以對付一陣子;也有的以為掌握科學知識是高中級幹部的事,基層隻管幹實事。”現在,閑暇時間較前增多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支配這些閑暇時間;也可以說,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如何支配八小時之外的閑暇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可惜的是,生活中確實有些年輕同誌,經常處於一種混沌狀態,成宿合夜,沉迷於方城之戰,上遊樂場,看電視劇,甚至胡吃海喝,全無目的與追求。而且,對於自己這種意義不大的生活並無覺察,缺乏一種審視和自省的覺悟,你如果問到他,他會茫然地說:我過得挺好啊!在這樣情況下,當然就意識不到需要學習,需要提高,需要“充電”,需要“脫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