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紀實(1 / 3)

聽課紀實

這是吉林大學附屬中學初中三年級的一次大課。李晶老師授課。外校觀摩者很多。

2010年11月18日上午11時,李老師進來,學生起立如儀。李老師的開場白隻有兩句話:“今天授課的教材,是散文作家王充閭先生的文章:《我的第一位老師》。作者親自到場了,我們表示歡迎。”

接著,李老師就按事先的部署提問:哪位同學說說,王先生還寫過哪些回憶性記人敘事類散文?一同學答:《青燈有味憶兒時》、《碗花糕》、《綠窗人去遠》。我想,老師事先部署看這些作品,可能是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掌握一些背景性資料,以便順利地進入彼時彼地的情境,亦即《教案》中所說的“導入”。

然後,李老師概略地說了:課文共分12個自然段,可以歸納為五部分:開頭領起,結尾收束,中間三部分:2 4段,5 7段,8 11段。她分別啟發學生概括說出中間三部分的內容:描寫魔怔叔性格、形貌和為人處世;交代作者與魔怔叔的關係;記述魔怔叔代課時講授的內容。

老師提問:作者筆下的魔怔叔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答:最有學識,最為清醒。

老師提問:作者是怎樣敘述、描寫魔怔叔是“最為清醒”的?共有五個學生通過複述原文,加以刻畫,對於魔怔叔的苦悶而高蹈的心靈世界,體會得都比較深刻。

老師要求兩個學生站在前麵,表演一下魔怔叔與表嫂的對話場景。學生表演得比較拘謹、呆板,最後由李老師作繪形繪聲的示範性表演,極為生動傳神,博得滿場熱烈的掌聲。

老師提問:作者是怎樣敘述魔怔叔是“最有學識”的?有兩個學生作了回答。

老師提問:敘述中作者把人品、性格放在前麵,學識放在後麵,是出於怎樣的考慮?三個學生作答。有的說,作者更看重人品;有的說,作者最先接觸的是魔怔叔這個人,看到了他的性格、形貌;有的說,這是敘述上的需要,先說對魔怔叔的印象,再講他有什麼學問以及如何為學生授課。

老師提問:作者對魔怔叔具有怎樣的感情?三個學生作答。有的說:不同於周圍一般人的偏見,作者對魔怔叔很佩服,很尊重。在作者眼中,他一點也不怪,他有一片童心,而且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有的說,作為一個孩子,作者對魔怔叔不帶著世故眼光,沒有歧視心理。有的說,作者把魔怔叔當作親密的朋友,對他感情深厚,像“小尾巴似的”,整天跟在他的身後。

老師提問:作者說魔怔叔講的是“活的學問”,怎麼理解這個“活”字,表現在哪兒?有兩個學生作了回答。

老師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挑出文言成語,有三個學生找出:“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孑然獨處”、“陶然自得”、“梟首示眾”、“格格不入”、“木雕泥塑”、“戛然而止”、“凝神細聽”。有的說,“僵臥孤村”也是。老師順便解釋:“僵臥孤村”四個字之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出自宋代大詩人陸遊的詩句:“僵臥孤村不自哀。”

老師提問:魔怔叔講關於燕子的那一番話,有沒有什麼寓意和取向?有學生答:燕子“隨處壘巢,朱門繡戶也好,茅茨土屋也好,它都照搭不誤,看不出受什麼世俗的眼光的影響”,魔怔叔是很欣賞、很認同的。人禽之間有共通的東西。

老師提問:作者為什麼稱魔怔叔是“第一位老師”?有學生答:是按照時間順序說的,他先接觸的是魔怔叔,而後才是私塾先生;有學生答:魔怔叔講授的是活的學問,直接來源於現實生活,生活在前,知識在後。李老師幽默地說,這都是背後猜測;是不是這樣,還有待王先生指點。

授課的最後十幾分鍾,重點放在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上。老師首先作了提示,然後分別由學生一一作答:刻畫人物有什麼特點?怎樣描繪形象、抓住細節?敘事的條理、章法表現在哪些方麵?如何準確地使用語言以及文白夾用,有機融合?敘事、抒情、說理如何結合起來?開頭、結尾有什麼特點?通過這樣細致地剖析,對於散文寫作會有直接的幫助。

課程結束後,我應邀作了簡要發言。略謂:

我的到場,在同學來說,是吃了雞蛋又看到了老母雞,滿足了好奇心,增加了親切感;而對於我,則是一個深受啟發、鼓舞的難得機會。難得李老師如此用心、如此精彩的講授,對此表示衷心的謝意。坐在課堂上,我有一種時光倒流的幻覺,仿佛回到了五六十年前的中學生時代。親切之餘,也有些悵惘—除了已經身處老境—“鏡中無複少年時”、“青春棄我堂堂去”;我還聯想到,如果當年也有在座同學這樣的優越條件,也許文學基礎會打造得更好一些。為此,我向無比幸運的同學們寄予深切期望。古人說得好:“君看三丈樹,原是手中枝。”願你們都能成為參天大樹,期望將來在你們中間湧現出大批的知名作家、知名學者。

到場的省教委劉主任及眾多聽課老師課後認為,這是一堂精彩的示範課,預定的兩個教學目的(認識魔怔叔的形象及其對“我”的影響;學習王先生回憶性敘事散文的寫作方法),都很好地達到了;課堂上師生互動、啟發式教學十分成功,生動活潑,別開生麵,具有創造性;效果明顯,學生不僅能夠從中受到很好的思維訓練,掌握許多寫作技巧,而且,品格修養方麵也能得到有益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