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人生不同階段的讀書學習(3 / 3)

當然,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哲學等同於一般知識、技術,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哲學永遠作用於人的精神世界,一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當一個人的靈魂對於人生產生根本性的疑問時,他就會走向哲學。那些不關心精神生活、靈魂中沒有問題的人,當然不需要哲學。

依我個人的體驗,學習、研究哲學有兩個要領:一是選擇視角,一是提出問題。哲學研索本身就是一種視角的選擇,視角不同,闡釋出來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視角和眼光是聯係著的。視角之外,還有個立足點問題—所處位置不同,觀點和取向就將隨之而變化。白族著名詩人曉雪寫過一首短詩《發現》,他以獨特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描繪出雲南的石林在不同地區的遊客眼裏所呈現出的不同形象:新疆人看這裏的石人,每個人都戴著維吾爾族小花帽;內蒙古人看這裏的石峰,說是活像蒙古人鋒利的馬刀;西藏人看這裏的石山,認為頗像喇嘛、活佛在念經;寧夏人看這裏的石林,像穆斯林在做禮拜。其實,這種“發現”是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那些高聳而尖峭的石林,在漁民眼裏,很像叢林般的桅杆;林業工人看去,卻像無邊的森林;鑽探工人看去,像是成群的井架 這裏一個重要因素,眼界、視角不僅取決於立足點,而且,和生活基礎緊密地聯結著。

哲學,第一位的是問題。從問題出發,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如果你頭腦中沒有掛著問題,隻是記住一些機械的條條,那麼,哲學對於你可就真的沒有用了。但是,哲學卻又並不提供答案,它隻是推動你去思考,反思、體悟、品味、涵泳,這些是學哲學、用哲學的不二法門。所謂提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有“問題意識”。無論是對於理論工作者,還是實際工作者,問題意識都是最要緊的。過去學哲學有一個偏向,就是滿足於背誦結論,而不善於以理論為指導去發現問題、研討問題、解決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不是知識學,而是問題學。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常解常新,是永不過時的,隻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理解與闡釋方式發生變化。它與科學不同,科學的問題一經找到答案,問題便成了知識,不再具有問題的性質;二是,如果說科學給人以知識,那麼,哲學就是給人以智慧—提出問題本身就體現了哲學智慧。哲學家的貢獻不在於他解決了多少實際事,而在於他提出了富有前瞻性、開創性的問題。問題是哲學的發展動力,問題開啟了思維探索之門。

最後說說退休以後、老年階段。這段時間占去人的整個生命的三分之一,三十來年吧,可不短啊!退休以後做什麼?這就多種多樣了,含飴弄孫者有之;持竿垂釣者有之;外出旅遊者有之;方城之戰者有之;看電視者有之;跳老年舞者有之;會友傾談者有之;當然,坐下來讀書、看報者亦有之,而且,數不在少。總之,必須有事幹,使身心有所寄托;最怕的是無所事事,百無聊賴,整天躺著睡大覺。

說到老年讀書學習,首先要破除一些思想障礙:有的認為沒必要了;有的怕累壞了;有的怕別人說風涼話。應該知道,人老從哪兒先老?有人說是腿,其實,醫學研究表明,人老大腦先老。人的大腦約有一百五十億個神經細胞。一般人一生可激活分裂使用十四億個腦細胞,使用率為十分之一,使用得多的科學家用到二十八億個,占五分之一,絕大多數細胞未被激活,怎樣來又怎樣回去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或不被利用,細胞會逐年損失。人老從大腦先老,大腦衰全身衰。遠端末梢的老邁,是大腦衰老的表現。盡管大腦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延緩這一過程卻完全有可能。加強大腦運動,即勤用腦、多動腦,通過讀書學習,提高人的思維與記憶能力,接受新知識、新事物,讓大腦不斷確立新的目標。那些大學者,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多數都是高壽,九十、上百的非常多。他們既能經常動腦子,又能以理節情,以理化情。

讀書學習,首先,可以有效防止腦衰、腦萎縮,是延年益壽的秘訣。學習可以保持老年人的好奇心,可以通過留心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強化自己的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創造力,是鍛煉大腦、防止腦衰的有效方法。當然,看書學習,要有張有弛,一次看書的時間不宜過長,注意放鬆和休息。

其次,讀書學習可以縮小與年輕人的代溝,獲得與子女、與社會的共同語言。當今世界,高科技,快發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隻有讀書學習、思考分析,才能找到老中青之間的共識。造成代溝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化思想、行為觀念的協調和更新,缺乏共同認可的交往規則。因此,老年人通過讀書學習,獲取新知,調節好心態,找到和年輕人的共同語言,是十分必要的。

其三,讀書有助於療疾祛病。《黃帝內經》有“聚精會神為養生大法”之說。讀書是聚精會神的重要途徑。所以,南宋大詩人陸遊說:“病須書卷作良醫。”讀書可以幫助人化解抑鬱,擴展胸懷。清代著名戲曲家、養生家李漁說:讀書“憂借以消,怒借以釋,牢騷之氣借以除”。我在中國醫科大學講座中,曾經說到古代大哲學家莊子是高明的醫生。就是著眼於他在書中教人看得開、放得下,知足知止,以超然的心態對待人生境遇、客觀事物,從而起到中醫所講的“消結化瘀”、“疏肝理氣”的作用。

其四,讀書是一筆可貴的智力資源,對培養子孫後代大有益處。現在大講家風,熱愛讀書就是最好的家風。從前對聯裏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樹養風煙”。家長如能自身養成讀書習慣,在家庭裏營造好的學習氣氛,無形中對孩子早期的培養會起到熏陶、感染作用。

老年閱讀,隨意性、自由度就更大了。目的性不必特別明確,主要是怡情悅性,愉悅身心。孔子的人生旅途,整個貫穿著讀書學習。到了老年,他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說的是心耳相從,順意而為,不逾規矩,正是突顯了這個特征。

關於老年人閱讀,除去那些專家、學者、作家、藝術家不算,一般人大別之有兩類情況:純消遣型與同時帶有欣賞、研究性質。屬於消遣型的,讀書一般都是從興趣出發,隨意性很大。屬於這類情況,我建議可以讀一些中國古典小說,比如“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聊齋故事,還有中國現當代一些有意義、有趣味的作品;也可以讀一點好看易讀的翻譯小說,比如,《基督山伯爵》、《一千零一夜》、福爾摩斯探案集等;還有一些優秀的電影、電視劇,可以看一看。至於帶有欣賞、研究性質的閱讀,除了上列書籍,還可結合專題,讀些有益提高創新精神與想象能力的文學作品。

我在《揚州晚報》上看到一篇文章,裏麵談到:根據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和特點,應從三個方麵進行讀書和學習,使老年人心態平衡,跟上形勢,愉快地度過人生的晚年。一是讀些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使心態調整到適合的位置,拋棄舊的觀念,接受新鮮事物,客觀地對待當前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一時還不能認識接收的,不要急,慢慢來,等一等,忍一忍。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二是讀些醫學方麵的書,增長一些健康方麵的知識,做好自我保健,改變傳統的生活陋習。在我國很多老年人剛過六十歲,就顯得老態龍鍾,彎腰駝背,無精打采,衣帽不整。在美國,七十多歲的婦女照常開車,下遊泳池遊泳。人家活得很瀟灑,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聯合國提出的口號,是“千萬不要死於無知”,現在絕大多數人是病死,而不是老死。三是讀點文學作品,比如唐詩宋詞,這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精華,讀起來好聽,朗朗上口,百讀不厭。既能陶冶情操,又可振奮精神。

我還有個建議:可以有計劃地讀點魯迅先生的作品。魯迅先生思想深刻,具有遠見卓識,非常適合中老年人研究、理解。魯迅有些作品、有些說法,涉世未深的小青年讀不懂,但中老年讀者卻能夠別有會心。正如學者楊義先生所言:“我們觀察中國事物之時,灼灼然總是感受到他(指魯迅)那銳利、嚴峻而深邃的眼光,感受到他在昭示著什麼,申斥著什麼,期許著什麼。”“‘魯迅眼光’,已經成為20世紀中國智慧和精神的一大收獲,一種超越了封閉的儒家精神體係,從而對建構現代中國文化體係具有實質意義的收獲。在魯迅同代人中,比他激進者有之,如陳獨秀;比他機智者有之,如胡適;比他儒雅者有之,如周作人;唯獨無人如他那樣透視了中國曆史進程和中國人生模型的深層本質,這就使得他的著作更加耐人重讀,愈咀嚼愈有滋味。魯迅學而深思,思而深察,表現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流的思想洞察力、曆史洞察力和社會洞察力,從而使他豐厚的學養和深切的閱曆形成了一種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的曆史通識。”“很難再找到另一個文學家像他那樣深知中國之為中國了。那把啟蒙主義的解剖刀,簡直是刀刀見血,哪怕是辮子、麵子一類意象,國粹、野史一類話題,無不順手拈來,不留情麵地針砭著奴性和專製互補的社會心理結構,把一個國民性解剖得物無遁形,淋漓盡致了。”“他長於諷刺,但諷刺秉承公心,冷峭包裹熱情,在一種‘冰與火’共存的特殊風格中,逼退複古退化的荒謬,逼出‘中國的脊梁’和‘中國人的自信力’。魯迅使中國人對自身本質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曆史深度,正是這種充滿奇痛奇快的曆史深度,給一個世紀的改革事業注入了前行不息的精神驅動力。”

據我學習魯迅作品的體會,要領會其精神旨趣,除了直接解讀經典文本,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還必須借助人生閱曆、生命體驗,做到情感相通,體驗契合。也許一個人的生活體驗愈多,愈能欣賞魯迅思想視野的寬廣、精神空間的開闊及其對人生的深刻洞察。他那開闊的心胸和深邃的眼光,同當前浮躁的世俗、現實的功利是格格不入的。不過,隻要我們能靜下心來讀下去,總會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可以開卷受益。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