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人生不同階段的讀書學習(2 / 3)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青年時期的讀書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對於人的一生的成敗、利鈍,休戚、升沉,帶有決定性作用。原因是青年是打基礎的階段,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始建與成型時期,而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不能正確加以引導,就會走偏方向;青年時期,應該充分重視理想追求,要立大誌,有作為,而不能滿足於庸庸碌碌,因循怠惰,防止把人異化為隻受本能和欲望支配、驅動的一個個體。這就更需要依賴閱讀、學習的引導,應該通過讀書來振奮精神,激揚意誌,提高品位。魯迅先生當年把青年分作三種類型:有睡著的,有玩著的,有醒著的。那些處於睡著、玩著狀態的青年,要及時警覺起來,使自己醒轉過來—在和平時期一個根本途徑,就是煞下心來讀書。但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條件,又使大、中學生麵臨著太多的幹擾,太多的誘惑,十分不利於學子的讀書上進。青年學子大量時間用於課外輔導、試題解析上,即便閱讀書刊,也是功利性的、消費性的;加之,快節奏的洶湧而來的海量信息,更是分割了青年人的求知時間,使得他們的閱讀視野日漸狹窄。

最近,我看到南京大學董健教授的一篇文章,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提起青年人讀書,在近現代中國,“五四”前後和上世紀80年代,這兩個時期恰恰是中國青年讀書的熱潮時期。1925年,在孫伏園主持筆政的《京報副刊》上,發出了“青年必讀書十部”的征求,七十餘位名流學者,應征作了答卷,陸續在《京報副刊》上刊出。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多位青年作了回應。其中古典詩詞、晚清誌士作品、新文化作品都包括在內。這一次的調查問卷,相當全麵地展現了當時青年們的實際閱讀狀況。《紅樓夢》、《水滸傳》、《西廂記》以183票、100票、75票位列前三,《呐喊》、《史記》、《三國誌》、《莊子》、《超人》、《獨秀文存》、《結婚的愛》、《少年維特之煩惱》、《飲冰室文集》等古今中外的各類書籍,也同列在榜單之中。《少年維特之煩惱》和《結婚的愛》等書的流行,反映了當時青年對於婚戀幸福的迷茫和追索。董健先生認為,“五四”時期是思想啟蒙時代,受西方文化影響比較大,青年人追求科學、民主,既習中學,又看西書,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和時代背景進行多元選擇,非常有思想追求。從上麵介紹的情況看,那時青年的整體閱讀視野還是比較開闊的,而且,品位也並不低。其中文學名著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在九十年之後,到了2010年,在圖書銷售排行榜上,《明朝那些事兒》、《求醫不如求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占據了前三名,女性情感類、投資類、金融類、官場小說占去了半壁江山,網絡寫手越來越多,幾乎看不到嚴肅文學影子,這不僅顯示出閱讀的功利性和獵奇性,也看出當下青年人的信仰缺失。

大、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點,在時間緊迫、選擇性強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提倡閱讀經典名著。經典名著並不是隨意出現的,它們是時間和空間選擇的結果。一部作品,能夠曆千百年而長盛不衰,本身就是一個極有文化深度的懸念,光憑著這個懸念,也值得我們去光顧,去探索。

剛才介紹了“五四”時期青年學生的閱讀期待,那麼,當代青年應該有哪些必讀的書籍呢?這個書目的確定,應該兼顧基礎性與前瞻性這兩個要點。所謂基礎性,已如上述;前瞻性,是指要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其實,這也是與基礎性緊相聯結的。基礎要牢固,必須廣闊、博大。循此原則,我認為,有誌於深造的青年可以選擇下述讀物:

一是國學及重要文化典籍,這是中華民族的人性之根、社會之本。它的特點不是知性的,亦即回答“是什麼”,而是理性的,亦即回答“應當是什麼”的問題。古代儒學經典:“四書”是必讀的;還有《老子》、《莊子》等經典哲學著作;再就是幾部最重要的史書,像《史記》、《資治通鑒》等;要論曆史方麵的通俗讀物,古代還有一部《東周列國誌》,我覺得,也值得青年們閱讀。二是關於學術研究方麵的基礎性著作,像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宗白華的《美學散步》,等等。總之,應該多讀經典的東西,經典永遠不會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所以,許多學者都推薦,國內的多讀魯迅、胡適、陳獨秀和蔡元培,國外的多看看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和狄德羅。多讀具有文化價值的好書,比如《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哲學、美學、美術史。正如一位作家所說的:“一個人至多活幾十年,通過讀書摸透世事滄桑變幻的規律,對曆史有一個係統的梳理,就像活了幾千年!”

讀書階段結束之後,便進入了工作階段。這時期的閱讀帶有自主性、廣泛性、實效性的特點。所說自主性,是指它不像在校學生那樣,具有統一的安排、集中的時段、共同的生活環境、作息規則;完全依照個人條件、個人需要、個人興趣來進行。廣泛性,是因為每個人所從事的事業、所在的崗位、所需要的知識不盡相同,差異性比較大,因而,閱讀必然是多樣的,多元的。實效性,或者說是現實功利考慮,是所在崗位、所從事的工作、所掌握的專業,決定了其目的性是明確的,指向是具體的,往往是為了適應實際工作需要而進行學習的。

從閱讀對象看,大別之可以分做三種類型:一種是著眼於適應本職工作的需要與能力的提升,來閱讀、鑽研有關書籍,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我把它說成是從“術”的層麵上來閱讀的。一種是並沒有明確的指向,完全著眼於提高認知能力,開闊視野,擴展心胸,著眼於整體素質的提升,亦即是從“道”的層麵上來閱讀的;這種閱讀有助於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如同大哲學家培根所說的:“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還有一種,站在某種專業的層次上,帶有很強的研究性質。他們為了探求某些方麵的實際問題及其內在規律,深入研究某一領域的學術、知識、技能而讀書的,我把它概括為“道術結合”。

三種情況,所讀書目,差異頗大。但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議性的指導意見。屬於第二類情況,自不必說了;即便是第一種、第三種情況,除了閱讀專業書籍,鑽研特定問題,也同樣有必要擴展胸襟,開闊視野,這就有必要閱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因為人類知識是互通的,相互啟發,相互影響。有了開闊的眼界,博大的胸襟,對於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也極有益處。像唐詩、宋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在提高人文素質、涵養審美情操、增強想象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方麵,益處頗大;有條件的,還應讀些外國的優秀作品,像莎士比亞的戲劇,托爾斯泰、雨果、契訶夫的小說,普希金、泰戈爾的詩,卡耐基、培根的人生悟談,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人到中年,盡管需要奉老育幼,養家糊口,不能不奔走於衣食,但是,也還應抽出時間選讀一些必讀的書籍。有的專家建議,要注意三方麵內容:一要讀些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書,不要放棄自我的繼續教育。因為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了解本專業最新進展狀況、最新知識,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使自己在事業中立於不敗之地。二要讀些自我保健的書。《菜根談》裏有一句話:“老時疾病,都是壯時招得,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人的後半生的健康多半是在中青年時打下基礎的。因此,應該了解一下起碼的保健常識,在生活中做到精神內守,起居有時,飲食有節。三要讀些培養教育孩子的書。“富若不教子,錢穀必消亡;貴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長”,這句古訓講了家教的重要性。這樣,你辛苦打拚出來的基業才會後繼有人,而後代的成才成功,則是你將來幸福的保證。

廣泛閱讀,無疑是必要的、重要的;但我覺得,關鍵還在於實際應用。比如,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也就是通常說的史實,即便是比較熟悉,也還有個如何進行分析,亦即運用史識、掌握史觀的問題。分析曆史人物,除了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分析他們所處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還應注意運用西方人文學科中已經證明有價值的一些方法,如行為科學、現代人才學、曆史心理學等,研究曆史人物的不同特點,如性格、心理、素質、命運等等。比如,我在閱讀中外曆史著作過程中,發現在曆史事變中領導人的個人性格,往往會起到重要作用。再如,過去我們爭論是英雄創造曆史還是人民創造曆史,後來讀了恩格斯1890年致約 布洛赫的信,覺得頓開茅塞,豁然貫通。他提出的“合力說”認為,曆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誌的相互衝突中產生的,而其中每一個意誌,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促成。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而產生出一個結果,即曆史事變。當然,在眾多合力中有主導與輔助之分。再就是,過去我們習慣於籠統地說某個曆史人物幾分好、幾分壞。實際上,還應該顧及人物的一生大節,根據不同情況劃分不同階段,結合其所處的曆史大勢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列寧評論普列漢諾夫,就是這麼做的。

如果說上述問題還比較專業的話,那麼,下麵涉及的就相當普遍了。在新的曆史時期,無論你是從政、治學、做媒體、搞宣傳,要想提高一個檔次,思想、工作上一個新的台階,就都麵臨著一個從經驗型、自發型進入理論形態、係統形態、超前形態,提升理論自覺和思維層次的問題。在這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重要的,它既能為我們樹立科學世界觀奠定基礎,又能統領與整合各種知識、學問。喧囂浮躁的世界需要深刻的思想;高品位的、健全的人生,不能沒有哲思的陪伴、智慧的導引。按照馮友蘭先生的說法,掌握了哲學,就掌握了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大聰明,是超越一般人的素質、教養和境界,諸如真誠、通達、友善、寬容、睿智等,這樣對生活的“覺解”就大不一樣了,對己對人的心態就大不一樣了。同樣是或種田、或做工、或習武、或經商、或當官、或教書,生活都顯現了它的意義,也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