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人生不同階段的讀書學習(1 / 3)

漫談人生不同階段的讀書學習

這個話題的提出,是建立在這樣三個前提或者說基點之上的—

其一,它是建立在承認讀書致用,有益於人的健康成長,有益於成才發展,有益於培植健全人格、提高人的素質的基點之上的。現在,“讀書無用”的論調十分盛行;很多人隻熱衷於拉關係、找門子,疏通人脈,認為隻要能夠結交朋友,靠著哥們幫忙,相互提攜,互為利用,就可以辦妥任何事情、打通一切關節,埋頭讀書根本沒用。可以說,現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書籍最受人冷遇的時期。現在,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玩手機,發QQ,看電視劇,傳黃段子,而坐下來認真看書的很少。至於外出,坐在飛機、火車上,你就觀察吧,至多是隨便翻翻時裝、汽車、保健、美容之類的雜誌,也隻是限於看看圖片,現在,一些成年人已經回到了兒童的讀圖時段,對書籍卻沒有興趣。有一些人即使看報、上網,也不是要掌握知識、啟迪智慧,而隻是瀏覽信息,滿足於掌握一些奇聞軼事。其實,讀書也好,學習也好,是分不同層次的。隻滿足於瀏覽信息,這對於廣大受眾來說(那類需要專門掌握信息的從業者,比如,搞商品交易、炒股票、掌握市場行情等,除外),這並非十分必要,隻不過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已。

其二,它是建立在終身教育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之上。既然讀書是必不可少的,那就必然導出隻要有生命存在就不能放棄學習的結論,這就需要終身學習,生命不息,讀書不止。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知識、學問也在不斷地更新;因此,需要隨時補給精神營養,不斷地吐故納新。這對於那些視讀書為無用的人來說,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同他們說這番話,無異於“夏蟲語冰”。

其三,它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認知之上:即人生不同時期,不同的年齡段,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學問是有差異的。也就是應該針對不同階段有計劃有目的地補充文化給養、精神能量。而承認讀書、學習階段論,那就意味著已經接受了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因時製宜這幾項規則。

那麼,緊接著就會引申出一個更大的問題:新的曆史條件下,為什麼特殊強調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麵加以理解:

一、時代發展的需求。過去傳統社會在管理上,麵對的是自然與社會、農業與工業、城市與鄉村三個空間,現在進入信息社會,三個空間之外,我們還要麵對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疊合,它的特點是,結構複雜、價值多元、利益分化、行為隱匿、風險倍增;每天的新事物、新矛盾層出不窮,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地增強知識能力,就連適應都成問題,更何談引領!

二、精神建設的需要。通過讀書武裝頭腦、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價值,或者說,為了對抗先天的愚昧、後天的無知以及世俗熏染的狹隘,像走進聖殿一樣,與智者對話,淨化心靈,贏得智慧,提升理論自覺和思維層次,以便從經驗型、自發型進入理論形態、係統形態、超前形態。一個對思想不感興趣的人,也可能很能幹,但絕對談不上有深度、有遠見;心靈底子薄弱的人,既禁不起失敗,也承受不了成功,挫折和掌聲都會使他倒下去。有效的閱讀不僅影響到個人,還會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魯迅先生在批判國民性的時候,說中國人常常一轟而起,一轟而散,這就是靈魂沒有根柢。我們應該以深厚的人文修養來抵禦這種浮躁與茫然,有底氣,有正氣,使思想水準、精神境界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三、擴展開來,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莊嚴使命。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以國家實體的形式得以延續下來。兩千多年來,作為治國理念、人倫價值、道德規範、生命智慧、知識寶藏的載體,中華傳統文化也包括國學得到了傳承與延續。隻是到了近代,鴉片戰爭之後,麵對現代化的強勢的西方文化的猛烈撞擊,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中華傳統文化失去其固有的優勢,呈現出嚴重的滯後狀態。這裏有個通常所說的文化軟實力的問題。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經濟方麵已經迅速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的現代化大國,而文化特別是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卻沒有相應地跟進,未能形成強大的軟實力,像經濟那樣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應有的影響。所以,當今迫切需要著力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構建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現代化話語體係,以便有效地詮釋固有的價值、理念,為“中國模式”提供有力的價值支撐。

四、從青少年閱讀的現狀出發,突出強調讀書的緊迫性。《人民日報》一篇文章中談到,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2013年圖書閱讀量為七本,數量很少。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他們的狀況如何,關係著整個民族的未來命運。如所周知,青少年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不僅影響著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文化素養、精神世界以及未來的成長軌跡。而且,對於成年人來說,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從兒童階段養成。梁啟超認為,大概是在學生時代,讀書習慣就已經養成了。失去了這個時機,待到出了校門、進入社會,就已經成型了。一些人在學校中不讀課外書,以養成自動讀書的習慣,這個人簡直是自己剝奪了自己終身的幸福。

前個時期,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早前人大教授張鳴寫過一篇文章《中國人進入笨蛋時代了嗎?》,此文開頭是這樣寫的:有種說法,說是中國人現在已經進入笨蛋時代,傻人特多。還別說,這話有點道理。一個張悟本剛剛歇手,又冒出一個“神醫”,無須問診號脈,看上一眼就可以給你開方子,甚至對照片一樣可以看病,這神醫,居然門庭若市。市麵上,好些沒有常識的謠言,就是有人信。好些十分垃圾的書,就是賣得好。好些人,你眼睜睜看著他受騙,拉都拉不回——。2005年溫家寶同誌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很值得深思。這恐怕和不讀書也有一定關係。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曾說:“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該國人的頭腦,而頭腦則取決於讀書多少。在中國旅行時我發現:城市遍街按摩店而書店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十五分鍾,人均閱讀量隻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

五、當前正處於閱讀方式發生巨變的時代。過去的“一冊在手”,現在已經被手機閱讀、屏幕閱讀、互聯網閱讀所代替,人們通過網絡可以隨時連接外部世界,閃電般地幾乎同步獲得最新信息;再加上滿足好奇心理、求新求異心理的需求,所以讀書之風日漸式微。問題不在於哪種形式,而在於光掌握信息不行,還必須提升一步,獲取知識與智慧。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隻靠淺閱讀、泛閱讀、零碎閱讀是難以實現的。

說到信息,我們知道它有許多特性:一是它必須依附於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影視和動畫等載體;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的使用價值遞減,最終可能失效,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及時獲取與利用,而且要緊緊地依附於相關的載體;三是信息無法選擇,無論有用與無用,你都得接受,手機軟件“叮、叮、叮”不停地提示,你想躲也躲不開;四是誘惑力強,它會使你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智者”,隨時都能侃侃而談的“資深專家”;可是,代價也是沉重的,伴隨著信息的橫流,你的大量寶貴時間都會被吞噬掉,直至造成信息疲勞、信息焦慮、信息過剩,成為“信息的囚徒”而失去自由。而且,當我們過多地依賴搜索引擎,也正是縱容大腦思考的惰性;當我們能很方便地從網絡獲取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自覺地弱化了查找、搜索知識的能力,其結果是來得容易忘得也快。

刊於《紐約時報》的美國南加州大學高級研究員尼爾 加布勒的文章指出:“從前,思想可點燃辯論的火焰,激發不同的思考,引發革命和根本改變我們的世界觀”。“當今,我們的思想似乎變小變少了,並非因為我們比前人愚鈍,而是由於我們不像他們那麼在乎思想。真正原因可能在信息本身。我們現在知道的信息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思考的就少了。借助互聯網,我們想知道什麼似乎馬上就能得到信息,這就是問題所在。過去我們收集信息,不隻是為了了解情況,而是要將其加工升華、融會貫通變成思想。我們過去不僅試圖了解世界,而且力求真正理解世界,這是思想的主要功能。馬克思指出了生產資料與我們社會與政治製度的關係。弗洛伊德教我們探究自己的心理,作為理解我們感情和行為的一條途徑。愛因斯坦改寫了物理學。這些思想使我們能夠思考自己的存在並試圖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縮的重大問題。現在,我們淹沒在浩瀚的信息中,即使有心也沒有時間去加工提煉,而且我們大多數人也不想去做。”所以,設法從上網、看電視中抽身而出,從瀏覽短信、搜羅信息中撥出一些時間來用於讀書,用深邃的人文精神抵禦浮躁與塵俗,乃至關重大的當務之急。

說到人生不同階段,我覺得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段:一是青少年時期,也就是讀書學習階段。

少年兒童階段,記憶力強,求知欲旺盛,讀書往往從興趣出發。鑒於現在的孩子們課業負擔已經非常繁重了,不宜再來加碼,但是,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讀物,還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方麵,我的眼界不寬,從我閱讀所及,我覺得下列書籍,是比較適宜的:外國部分,像《哈裏 波特係列》、《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大典》、《二十世紀外國最新童話》、《昆蟲記》、《魯濱孫漂流記》、《海底兩萬裏》、《格列弗遊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中國部分:《寄小讀者》、《毛澤東青少年時代》、《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朝花夕拾》,等,都是值得閱讀的。再就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蒙學讀物,簡稱作“三百千”吧。“百”,就是一百首絕句。可以提倡讀一些朗朗上口的五絕、七絕的詩,不妨以《千家詩》為藍本,選出一百首唐人、宋人的五七言絕句,在大致講解基本內涵的基礎上,要求全部背誦下來;再就是,可以講授《三字經》和《千字文》。我看到過海外華裔學者劉宏毅的《三字經講記》、《千字文講記》,講得比較準確、細致,可以用作參考。不過,這裏我想強調一句:對於少年兒童,關鍵還是品德的涵養,它要比知識重要百倍。1987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有人問其中幾位老人:“您們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出人意外的是,老人們並沒提到哈佛、普林斯頓,或者劍橋、牛津,卻異口同聲地說:“是在幼兒園。”問:“幼兒園學到了什麼?”答複:“誠實,善良。”顯然,這幾位老人是想告訴人們:讓他們終生受用的東西,是那些最簡單、最基本的做人處世的道理。我之所以在讀書後麵加上“學習”二字,也有這一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