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放錯了位置的有用之材(1 / 1)

廢物——放錯了位置的有用之材

清代詩人顧嗣協有一首《雜興》詩:

駿馬能曆險,力田不如牛;

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

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客觀事物各具所長,也各有所短。人才也是一樣。世界上全才極少,甚至是沒有的。絕大多數人具有某一方麵或某幾方麵的長處,同時又有某一方麵或某幾方麵的缺陷。漢代的王充在《論衡》裏講過:“人有所優,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為什麼?他從認識論的角度加以闡釋:“非劣也,誌意不為也;非拙也,精誠不加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心神專注於某種事情,就往往會對與此無關的其他事物加以忽視。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但就每個人或每個時代的認識來說,又是有限的。成才的規律表明,人必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

這就提出一個要求:用人者必須知人善任,做到隨才器使,用當其才。在這方麵,漢高祖劉邦是做得好的。他深知“絳灌無文,隋陸無武”,因而,安排厚重少文但能帶兵打仗的周勃、灌嬰擔當指揮軍旅的重任,充分發揮其連兵百萬、決勝千裏的才能;而對長於謀劃、有遊說特長的隋何、陸賈,則令其運籌帷幄之中,或出使諸侯各國,同樣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如果劉邦不掌握部下的所長與所短,稀裏糊塗地“亂點鴛鴦譜”,比如說,派遣隋何去指揮作戰,而讓口吃很重的周勃去遊說四方,那豈不大大敗事?

這類教訓,曆史上是不少的,有時連傑出人物也難以避免。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說明他頗有參謀、幕佐之才,實際上他也曾為蜀漢王朝出過一些好的主意。但是,諸葛亮卻棄其所長,用其所短,偏偏派他去帶兵鎮守街亭,與魏兵對陣。結果,因為馬謖缺乏實戰經驗,錯誤地紮營山頂,最後遭致慘敗。這就是《雜興》一詩中所指出的:“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了。

過去有一首詠史詩說得很好:

蘇秦善逞懸河辯,馬謖原非大將才。

器使因長無棄物,“材難”今古莫徒哀!

古人慨歎:“材乎,其難哉。”說是人才難得,確是事實。但是,如果能揚長避短,用當其才,許多看似無用的人、平庸之輩,也還可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廢物,是放錯了位置的有用之材。”就一定的意義來說,這話也是一種真理性的認識。

明朝的陸容寫過一篇《阿留傳》,說是書童阿留看起來很癡呆,什麼事也不會做。主人周元素叫他掃地,他掃了半天連一間屋子也掃不淨。主人外出回來,問他有什麼人來過,他記不住一個人名,隻說有矮胖的、有瘦瘦的、有漂亮的。主人家的床腿斷了一隻,叫他去砍個樹杈換上,他尋找了一整天,空手而歸,說:“樹杈全都向上,沒有一個向下的,用不上。”鬧得主人哭笑不得。但周元素並沒有賭氣把他趕走,而是耐心觀察這個書童究竟擅長什麼。一天,周元素濡筆作畫,見阿留站在一旁,便半開玩笑地問他:“你可會這個?”阿留說:“這有什麼難處!”說罷,提筆作畫,濃淡適宜,畫麵和諧,儼然一個繪圖老手。周元素發現阿留這個特長之後,就安排他專門作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件事告訴我們:揚長避短,合理使用,則天下盡多可用之才。關鍵在於要有惜才之心,識才之眼。如果不是周元素那樣既能容人之短,又肯於耐心細致地去發掘其固有的特長,恐怕有十個、百個阿留,也早就被當作廢物棄置道旁了。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