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習慣與閱讀方式(3 / 3)

記者:在您看來,哪些書籍屬於經典書籍?哪些書籍屬於快餐書籍,簡單瀏覽即可?能否向讀者推薦幾本您讀過的經典好書?

王:所謂經典書籍,應該是能夠傳世的,思想、文化含量高的,能夠作為文化積累的,能夠給人提供思想營養和審美享受的。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家卡爾維諾說過:“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現的航行。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經典閱讀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必須在觀念上去掉功利的打算,像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一書中所講的:“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我在讀書中,特別看重經典作品,重要的書總是讀多少遍。蘇東坡讀書采用“八麵受敵法”,就是多次讀,反複讀,他以讀《漢書》為例,說:“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製、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他還做過這樣的解釋:內容豐富的書籍就像大海一樣,百寶俱全,應有盡有。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東西都得到,隻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誌於讀書的人,每次讀書,隻須集中注意一個問題。比如,你想研究曆代興亡治亂和明君賢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隻集中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再想別的什麼問題了,概括地說,就是“每次作一意求之”。多年來,對一些經典作品我也是這麼讀的;讀得遍數最多、從中受益最大的,有魯迅全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司馬遷的《史記》,還有《莊子》。

記者:前人說:“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體會就是強調要精讀、熟讀。請問:您是不是主張精讀?您是怎樣精讀的?

王:《朱子語類》中,記載了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朱熹關於讀書方法的一些論述,其中第一條,就是“書貴熟讀”;第二,泛觀薄取,不若精於一;第三,耐煩仔細;第四,專心入在裏麵;第五,從縫罅處尋透徹;第六,須教有疑;第七,平易廣大。

中心是強調精讀、熟讀。《朱子語類》關於精讀問題,講過一段頗為耐人尋味的話:老蘇(指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隻取《孟子》、《論語》、《韓子》(指韓非子的書)與諸聖人之書,安坐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做出許多文字如此好!他資質固不可及,然亦需著如此讀。隻是他讀時便隻要模寫它言語做文章。若移此心與這樣資質去講究義理,哪裏及得來?是知書隻貴熟讀,別無方法。

精讀,是讀經典作品的最重要的一個方法。一個人如果從來都沒有精讀的經驗,很難說他真會讀書。當然,這要因書而異,有的書需要精讀,有一些書泛讀、速讀、跳讀,隻要大概掌握它的內容也就可以了。我所精讀的書,在讀的過程中,除了記上有關符號,或者在書眉上摘要標記以外,都要做讀書筆記,絕無例外。就是說,讀過一些章節,立即把它的基本精神、主要論點論據、精彩片斷,都用自己的話或者用書裏麵的話再複述、抄寫下來,包括書裏麵最經典的語言都複錄下來。如此做筆記以後,對一本書的了解,就跟隨便看一遍完全不一樣。

記者:感謝王先生的指點。我代表本報廣大讀者先致謝意。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