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皇帝又至清口,視察黃河南岸諸險工程。令靳輔籌一至妥之策,令黃河之水永不倒灌運河。
皇帝身後是百官相隨,侍衛相護。而堤壩之下是波濤翻滾的黃河之水。“李太白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隻是朕如今觀這黃河水,除了給百姓毀家滅族的災害,也就隻有幹枯之際能夠給百姓便利了。著實是,讓人又愛又恨啊。”
康熙十七年,皇帝就將靳輔派遣為河道總督,如今六年過去黃河在靳輔的治理下,卻是是好了不少。
之後皇帝再至費縣探沂地方,同時再召見靳輔,勉勵其修治黃河早告成功,並賜以禦製《閱河堤詩》。
(“防河紆旰食,六禦出深宮。緩轡求民隱,臨流歎俗窮。何年樂稼穡,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勞意,安瀾早奏功。”)
“微臣奏謝聖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靳輔這接下皇帝親筆禦賜的詩篇,著實是讓不少的人眼紅嫉妒。
不過靳輔謝恩,不論是皇親也好還是朝廷命臣,此時也是少不得要跪謝皇恩浩蕩。
皇帝賞賜了靳輔,也算是對於南巡河務這件事劃上了一個句號。
所以十五日便啟程離開了清河縣,十五日沿著大運河北上,過江南省的淮安府入齊魯兗州之地。
兗州古九州之一,在齊魯西部與直隸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
從漢朝置兗州開始,雖然統領的州府在演變。但是,如今的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
十六日皇帝的步攆過泗水,鄒縣。
十七日,至曲阜。在曲阜縣衙皇帝休息了一晚後,次日至孔子廟。
孔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以其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自西漢以來曆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曆代增修擴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四周圍以紅牆,四角配以角樓,是仿皇宮樣式修建的。
整個廟宇氣勢恢宏,布局嚴謹。孔廟的建築群貫穿在南北的一條中軸線上,就像是如今的紫禁城建立在一條中軸線上是一樣的。
孔廟中路從金聲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太和元氣坊、聖時門、過壁水橋。
進大中門後,再經奎文閣、十三碑亭、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到最後一座殿堂——聖跡殿,聖跡殿是孔廟的主體。
由大成門向東,進聖承門,達詩禮堂、魯壁、孔宅故井及祟聖祠、後為家廟,這是孔廟的東路。
由大成門向西,進啟聖門,達金絲堂、啟聖殿及啟聖寢殿,這是孔廟的西路。
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十一月,高祖劉邦自淮南還京。
經過闕裏,以太牢祭祀孔子,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河。
元始元年,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廟愈受重視。
東漢建武五年,光武帝過闕裏,命祭孔子。漢明帝、章帝、安帝均親自曾到曲阜祭祀。
漢永興元年,桓帝下詔重修孔廟,任命孔和為守廟官,並立碑以記。
有漢一代,廟宇雖經多次整修,但仍以宅為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祀墮壞”,孔廟頹敗。
三國鼎立之間,以漢室皇叔自居的劉備偏距在西蜀不得出,北方收歸曹魏。
直到曹魏滅東吳,受降西蜀將整個泱泱中華自成一家後,這孔廟才再一次的被皇帝重視起來。
天下儒生自出與曲阜,尤其以齊魯之地儒生為最,以孔子傳人自豪。
是以,待到宋朝後皇帝更加重視儒生。宋朝以文治安邦,重文輕武的結果便是朝中武將為‘莽夫’之流。
作為儒生的文臣自然是要給孔子博得一席之地,於是孔子也被追封為衍聖公。
隻不過孔子已死,於是衍聖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於宋至和二年,曆經宋、金、元、明末到先帝順治依舊如此。
冊封孔子後裔始於漢高祖十二年,也是當年劉邦祭拜孔子之時。
劉邦下令,封孔子的第八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係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德慣例。
之後的千年時間裏,封號屢經變化,直至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聖公。不過曾一度改為奉聖公,後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衍聖公這個官爵,還有一段故事。
宋至和二年,太常博士祖無擇上書仁宗皇帝:“按前史,孔子後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
在晉宋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並封鄒國,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後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諡而加後嗣。
故此,臣以為聖上應該給孔子後世定下一個爵位世代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