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姚啟聖(1 / 2)

康熙二十二年,姚啟聖還兵福州不久背部舊疾複發,很快病故,終年六十。姚啟聖作為外臣,一直是深受皇帝信任的。

為官前二十年,姚啟聖一直都是矜矜業業也是清流一個。直到皇帝準備出兵琉球,姚家,黃家以及施琅三個人組成的集團利益便開始謀劃。

從順治年間在江南一帶有俠士之美名後,姚啟聖便前往京師投靠了自己的族人。之後被列入漢軍鑲紅旗,自然名聲在外的姚啟聖價值總是要大一些。

如今能夠被列為八旗,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回報。能夠為我所用,那麼價值才是最大的。

姚啟聖作為康熙二年的鄉試童生第一名,姚家也走了些門道,然後姚啟聖便被下放到了香山為縣令。說起來,姚啟聖倒是要比於成龍幸運的多。

之後便是姚啟聖的仕途之道一路開啟,時勢造就英雄,英雄順勢而為。一場十年之久的三藩之亂,令大清又崛起了不少的冉冉新星。

康熙十三年八月秋,靖南王耿精忠在閩南舉兵叛亂,一路勢如破竹勇不可擋,由南而北進入江浙境內,攻取溫州、台州、處州三府等下轄縣。

康熙皇帝命皇叔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兵討伐,姚啟聖與兒子姚儀募壯兵數百,趕赴康親王麾下效力。

作為大將軍麾下若是能夠有能人,康親王自然是喜不自勝,因此姚啟聖被委任為諸暨知縣,率兵剿平紫山土寇。

康熙十四年在江浙四個月之後,耿精忠殘部不敵大軍棄城而去。康親王大捷,傑書上奏時將姚啟聖的功績一並告知了康熙皇帝。

姚啟聖因戰功累累而被破格提拔,皇帝令其擔任溫處道僉事。上任後隨都統拉哈達剿平鬆陽、宣平縣的叛兵。

康熙十五年四月,耿精忠再次興兵江浙,姚啟聖與副都統沃申、總兵陳世凱等協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將木城焚毀,斬殺眾多耿軍。

兵家有雲,乘勝追擊而痛打落水狗,姚啟聖等人因為順勢收複雲和縣。 同年十月,姚啟聖父子再隨康親王軍征討耿精忠。

軍隊攻入仙霞關,逼近閩南鎮南王府,耿精忠抵擋不住投降。因為這個戰功,姚啟聖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

當時鄭成功之子鄭錦占據漳州、泉州和興化,平了耿精忠之後清軍即可前往征討。

吳三桂麾下將軍韓大任驍勇善戰,被世人稱讚為小淮陰侯,用兵如神如同韓信。漳州一役後,韓大任自贛入汀試圖與鄭錦會合,雙管齊下攻占福建。

韓大任本身乃平繞章周人,姚啟聖正好有個幕僚乃其同鄉。因此姚啟聖派人前往吳營將其說降,得到其部卒三千餘人編入親軍。

之後姚啟聖一直在傑書麾下任職,因為鄭氏一直占據泉州二地,十六年五月姚啟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完全收複漳、泉之地,鄭錦逃回廈門。

平定了鄭錦之後,十月總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皇帝稱姚啟聖與其子姚儀屢獲戰功,且養軍購馬、備置甲胄弓矢,先後用銀五萬兩都是自己籌措出資,實乃大功一件,皇帝應該嘉獎。

接到奏折皇帝閱覽之後,也覺得應該如此。十二月年末之際康熙皇帝下詔嘉獎,晉升姚啟聖為福建總督。

此時西南戰事已經是尾聲,而東南除了流寇之外,再無大的戰事。

康熙十七年七月,作為福晉總督姚啟聖偕同海澄公黃芳度從永福進兵,收複平和、漳平二縣。

然姚啟聖一路勢如破竹,鄭錦麾下大將劉國軒等還是進逼泉州,立營於蜈蚣嶺。久攻不下後姚啟聖率壯士出戰,將軍賚塔、都統沃申等夾擊。

十日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複長泰縣,之後便常駐此地。

同年皇帝來令封賞作戰英勇之人,姚啟聖因戰功被進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啟聖派遣其子姚儀進兵同安,鄭氏敵軍棄城逃遁。

十月,姚啟聖偕副都統吉勒塔布、提督楊捷等進攻海澄,接連在江東橋、潮溝擊敗劉國軒,劉國軒接連敗退之後,隻能退回上虞。

康熙十八年三月鄭軍卷土重來,劉國軒等準備毀斷江東橋以攻取長泰。姚啟聖偕賚塔、楊捷及巡撫吳興祚協力追殲,大敗鄭錦軍隊。

先後招降官吏四百餘名、士兵一萬五千餘人,此戰鄭錦元氣大傷,還損毀了不少戰馬以及弓箭,隻能退回。

江東橋一站,用了三個月,之後鄭軍再無囂張氣焰。姚啟聖任職總督,福建諸多事情需要姚啟聖決策,因而鄭錦再次得到喘息的時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姚啟聖對於鄭錦的放縱,給自己埋下了無窮禍患。以至於其後幾個月,姚啟聖一直要受到敵軍的滋擾。

最終康熙十九年二月,姚啟聖與賚塔及總兵趙得壽、黃大來等分兵七路合擊,破鄭錦在泉州漳州附近的九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