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你皇阿瑪將要從塞外啟程回宮,邊關來信說,皇上需要歸京修養。稍後,你且率領皇子以及眾臣,出午門外迎接聖上。”
因為皇帝身體沒有痊愈,因此裕親王,索額圖等跪請皇帝以龍體為重。皇帝隻好從諸臣之請,返回京師。
得知皇帝明日歸京,次日,皇太子胤礽率領皇子來迎。人在病中似乎總似思緒很多,皇帝在龍攆上看到胤礽並無憂戚之意,心中大感不快。
“難道,胤礽這是在期望朕早日駕崩,為何如今沒有半點憂戚之意”。皇帝心中因為病急,所以止不住的心憂。
隻是皇帝已經忘記了,他自己對於太皇太後的孝順,是因為太皇太後與皇帝兩個人度過了更早的幼年期。
因為皇帝登基時還年幼,所以作為皇祖母的孝莊皇後與皇帝,因為四大輔政的緣故,要更加親近,這是應該的。
皇祖母護著自己的孫兒,皇帝孝敬自己的皇祖母,不論如何,於情於理,這都是應該的。但是,皇帝忘記一點了。
孝莊文皇後是女性,更加包容,皇帝自己雖然是慈父,對於皇太子比對於別的皇子,關心更多。
但是,皇帝正是因為期望越大,如今皇太子不再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後,皇帝的失望就更大。
皇太子不是一個八歲的孩童,而是一個十六歲的青年。皇太子學的是治國之道,要求喜怒不顯於麵。皇帝的要求如今,隻是尋常人家的父子親情。
但是皇帝此時已經忘記了,自己與皇太子自己,不僅僅是父子,更是君臣。作為臣子,作為儲君,皇太子怎麼能夠在這個死後,露出惶恐,這不是令大臣們輕視自己麼。
所以皇帝心中認定,皇太子此時心中“絕無忠愛君父之念”。這樣一想,皇帝心中非常不快。“你是儲君,監國要職,怎能隨意離京。”
皇帝因為心中不快,所以對於皇太子的行為也有些不滿意,“快快回京吧,朕並無大礙。”皇太子了解皇帝的脾氣,因為胤礽是從小跟在皇帝身邊長大的。
胤礽知道皇帝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兒臣遵旨,便在京中靜候皇阿瑪。”皇帝令胤礽先行回京,胤礽隻能遵從。
“皇阿瑪心中不快,你替孤在皇阿瑪身邊,多多盡孝。”這一次,從三皇子到十皇子,皇太子都將他們帶出來了。
因為皇太子擔心皇帝,但是三阿哥也在,皇太子擔心皇帝卻不得不遵從皇帝的命令。幸而四阿哥也在,所以皇太子隻能囑托四阿哥。
“太子殿下現行回京吧,告訴皇額娘,皇阿瑪無事。”胤禛其實跟皇帝並沒有多麼親近,皇帝是因為胤禛養在皇後身邊,有所顧忌。
而胤禛是因為皇太子的原因,還有十阿哥胤俄,所以在皇帝跟前的時候,總是以沉默無言的時候更多。
所以這一次皇太子的托付,對於胤禛來說,還是有些為難的。不過,好在胤俄還在,所以胤禛打算到時候將胤俄與自己一道在皇帝跟前盡孝。
所以這一次皇太子的托付,對於胤禛來說,還是有些為難的。不過,好在胤俄還在,所以胤禛打算到時候將胤俄與自己一道在皇帝跟前盡孝。
而皇帝雖然是回京了,但是左右大將軍,遵照皇帝的聖旨,依舊還是要乘勝追擊絕不放過噶爾丹。
第一戰交鋒噶爾丹戰敗,皇帝離開之前給裕親王留下了一道給噶爾丹敕書。
皇帝的意思是不責怪噶爾丹先挑起戰事,皇帝稱阿剌尼等的進攻純屬自作主張,已經受到了責難。
為了麻痹噶爾丹,皇帝命令眾臣商議一番,如何能夠令噶爾丹降低自己的警惕心。最後,諸位大臣深以為還是和談為主。
此時噶爾丹損失不小,所以若是和談再送上些誠意,或許噶爾丹還會接受。所以最後大家一致以為,此計可行。
皇帝臨行前交代,左將軍福全全權負責噶爾丹此事。最終大家商議,裕親王福全下令給噶爾丹送去羊一百頭,牛二十頭。
噶爾丹本來就是四散而逃,倉皇之間的離開了烏蘭布通。如今大清本身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噶爾丹也不是糊塗之人。
因此噶爾丹派使者傳話,夫執鼠之尾,尚噬其手,今雖臨以十萬眾,亦何懼之有!這等於是跟大清徹底的攤牌,皇帝或者是裕親王的陰謀,噶爾丹表示自己看清了。
知道皇帝回京之後,噶爾丹派出隨從前去京師,打探消息。看皇帝是否真的是病疾甚篤。
“皇帝自己沒有露麵,但似乎嗬斥了皇太子。皇帝與皇太子之間,似乎並沒有那麼愉快。”噶爾丹接到消息,便是皇帝與皇太子之間,似乎是鬧掰了。
本來噶爾丹是在烏蘭布通的兩百裏之外駐紮,如今得到了自己信使的消息後,噶爾丹覺得或許京師之中就要內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