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揚古隻知道,當自己阿瑪死,雖然是覺得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但是費揚古還是心中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作為依靠皇貴妃的家族。
定然是要與皇貴妃成為真的一家人,密不可分。所以,順著自己的姐姐的意思,約束家人不要令其為難。
宮中賞賜總是有的,因此董鄂氏的身份也隨之改變了。不再是,隻有正紅旗一個董鄂氏,而無人知曉正白旗也有一個董鄂氏。
而當初董鄂氏能夠被太後讓步,答應冊封皇貴妃,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董鄂妃生下了小阿哥。順治皇帝不如當今聖上,子嗣豐盛。
所以聖母皇太後看在小阿哥的份上,讓步了。而費揚古也知道,隻有皇帝的恩寵不斷,自己的家族就一定能夠真的一舉成為人上人。
這是一個好機會,皇後就算是有聖母太後護著,那又如何?太後還能夠活多久。這樣的想法,一直都是鄂碩與費揚古父子。心中的真實想法。
直到順治十五年,四皇子死在了重重庇護的皇宮之中後,費揚古才清醒的認識到。皇宮,尤其是經曆了兩朝皇權跌宕的太後。
早已經看淡了骨肉情,是孫子那又如何。皇太後不喜歡孫子的生母,所以這個孫子對於自己來說,依舊還是可有可無的。
願意,能夠給皇帝生下兒子的女人,普天之下多了去。一個董鄂氏,不過就是一個董鄂氏。
當費揚古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家族冒犯了皇太後,犯了彌天打錯之後。想要挽回卻已經晚了,皇太後已經徹底的厭惡了費揚古。
從天堂跌落到泥潭,隻怕最大的落差也莫過於此。
之後,隨著皇貴妃的死,費揚古已經變得聰明了。不在皇太後跟前出現,礙著太後的眼睛。甚至,四皇子的死已經讓費揚古明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是皇帝的,那又如何。皇帝是太後所出,不是麼。
如今,皇帝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證明了這個時候,董鄂氏乃至自己是有皇帝能夠看重的地方。所以,費揚古與希福想法不一樣。
這是自太皇太後駕崩後,六年來,也是自從被太皇太後厭惡後。正白旗董鄂氏,近四十年來的第一次崛起。
費揚古知道,這個機會彌足珍貴。所以,費揚古不願意放棄。
皇帝將希福撤下來之後,也沒有再派人將希福頂替。一支四千人的隊伍,如今全憑費揚古做主。
按照皇帝的命令,費揚古在接到聖旨後第二日出發。從歸化城到圖拉,需要兩日的時間。而這短短兩日,需要的是精良的騎兵。
而費揚古需要的騎兵,正好是皇帝派給費揚古的四千人。每一個人都是訓練有素的,可以說是能夠以一當五,不成問題。
經過兩日的趕路,到達了圖拉城後。方圓百裏之外,以城牆為中心擴散的騎兵,沒有找到噶爾丹的身影。
也沒有找到有大軍的跡象,已經能夠判斷,圖拉沒有遭到入侵。
將最新的情報,令傳令兵告訴皇帝。噶爾丹並沒有出兵圖拉,皇帝接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就是傳召了兵部尚書。
在之後的商議之中,內閣學士也好,兵部尚書也罷。以及幾個親王大臣,都覺得這件事並非是無中生有。
所以,這樣的結果隻能是噶爾丹的調虎離山之計。考慮到噶爾丹可能要調出費揚古,進攻歸化城,玄燁召費揚古回師商議戰局。
同時皇帝再將六千兵馬調往歸化城,這樣一個具有非凡意義的城池,皇帝不打算丟。主將雖然是離開了,但是副將還在。
而玄燁與內閣學士商議的結果都是認為,還是需要找一個熟悉歸化城具體情況的人,才能夠知道究竟要製定一個怎麼樣的結果。
才能夠,最好的守住歸化城,而防止噶爾丹借著先機,侵占歸化城使大清在這個時候落了下乘。
而這些朝事,皇後在後宮雖然是知道動向。這個時候,正好是溫僖貴妃纏綿病榻,皇後就是知道也沒有那個精力再分心。
這一轉眼,等到皇後再一次關注前朝的事情。已經是皇帝要出兵親征噶爾丹,一揚國威。
三十四年皇帝忙碌,因為皇太子胤礽的大婚。皇後忙,因為溫僖貴妃的死。而有野心的噶爾丹也不空閑。
三十四年四月從科布多出發,然後噶爾丹到了哈密。因為皇帝的先見之明,所以布局之後費揚古前去與哈密有百裏之遙的地方進行防禦。
而這個地方,就是圖拉河流過的圖拉平原。到底,最後噶爾丹還是隻是一探虛實而已。兩千兵馬,迎戰費揚古的五千人,定然是沒有勝算。
這個時候噶爾丹也沒有說看重麵子的,為了保命噶爾丹自圖拉河向西竄去。就這樣算是費揚古不戰而勝,而噶爾丹自然是不戰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