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第二章 宋齊出兵共禦楚(1 / 2)

第二章宋齊援離共禦楚

在楚國的大軍進攻離國的時候,離國自知並非對手,於是便連夜遣派使者分別向鄰近的宋、齊、魏等國請求援兵,同時也遣派使者稟報周王室,希望後者能夠借助王室的餘威,延緩楚軍的進攻。可是距離使者出發已經過去了半月,卻是了無音訊,就連離莊公也不知援兵究竟何時能夠達到。

楚軍圍困定陵城已經過去了五天,仍舊是圍而不打,很顯然楚軍想要將離國的守軍困死在定陵城。早在對定陵城實現合圍之前,楚軍的細作便已經將定陵城的情況探了個清楚,不僅大致了解到了保衛定陵城的守軍有萬餘,也估算出了定陵城中的糧食能夠支撐的時間。雖然楚國的五萬大軍拿下定陵城幾乎是穩操勝券,但是麵對這背水一戰的萬餘守軍,若是強攻楚軍的傷亡也必定是極為慘重,因而楚國的上將軍項平便在細作探聽的情報的基礎上,選擇了困而不打的方式,想要漸漸地耗盡定陵城萬餘守軍的銳氣。

兵家有言謂之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對於行軍作戰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作為穩定軍心的核心所在,糧食往往是戰場上能夠間接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穩定的糧食供應是穩定軍心的先決條件,也是保持軍隊戰鬥力的必備條件,若是麵臨生死一搏的軍士連肚子都填不飽,那麼勝利自然便成為了一種奢望。

軍糧匱乏,輕則導致軍心渙散,軍隊的戰鬥力銳減;重則極有可能導致內部出現動亂,兵戈相向也並非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楚國上將項平便是深諳糧食對於軍隊戰力至關重要的影響,決定等到定陵城中糧食匱乏,使得軍心動亂,戰力銳減的時候再趁機發動進攻,到時候以極小的代價一舉便可拿下。

同樣是統領一國大軍的離國太尉自然也知道守軍糧食不足的這致命的軟肋,眼睜睜的看著隨著時間一日日的過去,糧倉內的糧食以一種極其恐怖的速度在銳減,再過幾日城中僅有的存糧便即將告罄,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等待著援兵的音訊。

在楚軍進攻離國的第三天,離莊公遣派往臨近的幾個大國的使者便陸續的開始了遊說,想要說服鄰國出兵救援離國。此番莊公選派出的使者無一不是能言善辯的能士,這些人也深知自己肩負著拯救整個離國的的重任,因而離開定陵城之後便不敢有絲毫停歇的前去遊說臨近的幾國國君。

宋國便在離國的北麵,麵積約是離國的兩倍有餘,實力也是比離國強上許多,但是與周邊的齊、魏、韓、楚等大諸侯國國相比較仍舊隻能算是一個中等諸侯國。兩國同處中原的南部豐沃之處,雖然也曾因為領土的問題起過爭端,但是同為在幾大諸侯國夾縫中生存的諸侯國,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是頗為密切的,兩國也曾有過幾度共禦強敵聯合。在一年之前宋離還聯合將與兩國共同接壤的一個小諸侯國消滅,並均分了後者的領土,如今兩國的關係便處於蜜月期。

宋襄公在得知了楚國進攻離國的消息之後,聽從了謀士的建議、隨即便允諾選調一萬精兵,由上將軍周玄率領,前往定陵城為離國解圍。宋國之所以輝如此痛快的出兵,除了宋離兩國近些年來交好的關係之外,更重要的卻也是為了本國的安全。

離國處於宋國與出國之間,是宋國隔絕出國的唯一一道屏障,有離國在,楚國便不會對宋國構成威脅,後者便可以相應的分出大部分的兵力來應對北部的魏、韓及東麵的齊國。若是離國被楚國消滅,那麼宋與楚之間便成了直接的鄰國了,在離國滅亡之後,楚國的下一個目標便極有可能便是宋國。因而雖然明知自己難以與強楚抗衡,宋襄公還是迫不得已冒著得罪楚國的危險選擇出兵援離。

在宋襄公決定出兵援離之後不久,離國的使者也抵達了齊國的都城臨淄,開始了對齊宣王的遊說。

齊國地處東夷之地,經過數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使得齊國的版圖不斷的擴大,在陸續兼並了莒國、即墨、東萊等一眾小國之後,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紀元687年,齊宣王即位不久之後便發動了對魯的戰爭,僅僅一年便盡占魯國的全境,自此之後齊國儼然便成為了東部的一大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