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第二十八章 吳越之地兵鋒起(1 / 2)

江浙一帶,東臨大海,西納長江;氣候溫和,植被豐富。會稽山矗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的正中,在江南水鄉的溫柔中昭顯陽剛,所謂俠骨柔腸,這一地理麵貌也算是很好的注腳。這一片美麗但幾千年前還是蠻夷的地方,周武王劃而為二,以會稽山為界,北為吳,南為越。當年吳太伯為躲避周室立儲之爭,逃於吳地,後繼周王感其禪讓之德,遂裂吳地而王之;越國王室為守大禹祀,世世代代繁衍在會稽山下,遂開宗建廟,封土建國。

“大王,楚王叩問九鼎,其篡逆之心已昭現無疑,中原其它霸主豈不是這樣想的?”

伍子胥,這位從楚國逃亡的宰相,在朝堂之上向吳王闔盧呈述。

“是又怎麼樣?”闔盧不屑一顧。

“如果中原的四位霸主其中一位獵取九鼎,陛下就會向他俯首稱臣?”伍子胥成竹在胸,直視吳王,逼他馬上回答。

“寡人乃帝室之胄,受武王禦賜而有其國,蔭天子之恩以延續至今。寡人豈能稱臣於一諸侯之國?”吳王轉過身,正對著伍子胥,義正言辭道。

“好!好一個深明大義的君主!那麼我尊敬的陛下,倘若篡逆已經成為事實,新天子號令天下,陛下將以何策應之?”伍子胥麵露喜色,笑著對吳王說道。

“北上勤王。以正義之師替天行道,還大義於天下。”闔盧一時不知如何應答伍子胥,隻能以這等冠冕堂皇的話搪塞。

“哈哈……”伍子胥大笑不止。吳王很不耐煩的看著朝堂之上伍子胥輕慢的姿態,朝上群臣亦多不解,“大王上京勤王有何不對?”

這時一個中年男人的聲音適時的傳入大臣們的耳朵,“伍子胥,你朝堂之上譏笑君主,是何居心?吳王一身正氣,心懷忠孝大義,實我大周之幸,社稷之幸,天下蒼生之幸。你一再相逼,是不是想要與中原霸主勾結呀,伍子胥?”

說話的正是太宰伯痞,伍子胥並不看他,直視吳王,正色道:“大王於亂世之中,胸懷匡扶社稷之誌,身體力行大義之道,實令胥佩服不已。然中原霸主之國,其糧則可資數十年之用,其師則可百萬,其兵則堅銳不可當,其謀略則深不可測,顧問大王,將以何糧何師何兵何策以當中原篡逆之國?”

吳王沉默不語。

“一旦中原霸主之國竊取九鼎,揮師南下,吳必不誇勢,社稷危矣。是故當今保全之計莫若強吳。”伍子胥接著道。

“如何強國?”吳王急問。

“國家強,則財政足,戶籍滿,行政治。欲財政之足也,非開疆破土不可也。中原霸主之強盛,此根源之所在也。今吳之農夫一人三畝地,設若吳之領地增加一倍,農夫一人可種六畝地,如此則國家收入必以倍增。國家富,財政足,民之繁衍必盛,戶籍得滿。陛下任人唯賢,兼愛天下,行政必治。如此則吳必興,是故興吳之本在於擴充吳之疆土。”伍子胥道。

吳王大喜,心裏早已猜到伍子胥下麵想說些什麼,但他佯裝不知,急問:“依卿之意,當如何擴衝吳之疆土?”吳王急等著伍子胥回答。

伍子胥少作躊躇,道:“中原虎狼之國,吳不得北略半寸土地,即取,因路途遙遠,吳不得享有其地,反不利於吳。為吳計,莫若南下伐越,吳越毗鄰,吳可奴其人,占其地,享其國,於吳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今之越國,國大人稀,錢糧不足,兵甲不利,更兼越王勾踐初繼大統,新治其國,此破越之最佳時期,是天以越資大王,大王不可失也。”

伍子胥拱手跪下,“大王實欲匡扶周室於危難,申大義於天下,臣今日特請大王擬伐越之計劃!”

吳王心內甚悅,心想好個伍子胥跟寡人繞了半天圈子,其實與寡人想得一樣。吳國早與北方諸侯國有經濟來往,北方的農耕技術也很快傳入吳國,並很快引起了吳國的經濟繁榮,吳國一躍成為強國;而地處會稽山後的越國,卻仍然閉關鎖國,經濟落後,國力羸弱。闔盧早想南下滅越,稱霸南方,以鼎足於北方霸主。於是賜伍子胥平身,很謙遜得問道:“卿有何良策破越?寡人願聞之。”

“臣想莫若從‘義’入手。大王即修書一封派信使親交於越王勾踐,申之以匡扶社稷之大義,願吳越合為一體,抗中原霸主之國,共扶周室。吳強越弱,吳越合並,越當臣於吳。如此若勾踐同意,則不費一兵一卒越可得矣;若勾踐不同意,則失義於天下,此時大王加兵於越,師出有名,是替天子以伐不臣,吳主動而越被動,越一舉可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