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風雲驟起九州動(5)(2 / 3)

待漢人的實力消磨得差不多了。

不僅僅是並州...

司州,幽州,豫州,徐州...

十三州之地,我劉淵都可以爭一爭。

畢竟我劉淵姓劉,也算是大漢之後,從晉朝拿回我老劉家的地盤,那是名正言順的。

雖然他與漢室宗親沒有半點關係,但並不妨礙他扯起漢朝的旗幟出來。

一想到未來的事情,便是劉淵,都有些熱血沸騰啊!

大業。

這是大業啊!

“大帥,此事還需要仔細斟酌,漢人的事情,我們最好還是不要摻和得為好。”

呼延翼...

他這個嶽丈還是這般謹慎。

老一輩的人謹慎,倒是不無不可。

他的兒子,是怎麼想的?

“玄泰,你如何看?”

劉和被劉淵突然一問,愣了一下。

什麼我如何看?

他眼珠轉動,腦袋裏麵已經是在進行頭腦風暴了。

良久之後,劉和才有些謹慎的說道:“孩兒以為,外公的話,還是有些道理的。”

有道理?

有個屁道理。

劉淵輕輕搖頭,但嘴上倒是也沒有說什麼。

“你回府去,先想個十日,十日之後再來見我。”

禁足十日?

可...

為什麼?

劉和心中疑惑,但他卻是不敢忤逆劉淵的意思。

“諾。”

他嘴上雖然是答應了,但是心中卻多是不服氣,以及...迷茫。

想?

我想什麼啊!

這個與漢人作對,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現在匈奴在並州也算是混得風生水起,應該是步步為營,外公所言,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這種想法,劉和也隻敢在心中想一想而已,真正讓他來說,他是萬萬不敢的。

劉和退下之後,劉淵輕輕搖頭。

他的這個兒子,能力還是不行啊!

他還有一個兒子劉聰,能力應該是要比他的這個大兒子要強上不少,但是現在,已經是在成都王那邊了。

比起衝勁來說,劉聰比之劉和,要強上太多了。

劉淵眼神閃爍,他現在想的,已經是之後的局勢了。

出兵....

他自然是可以出的。

他在魏郡劫掠了不少人口,聽說現在魏郡又重新來了人,那便又可以劫掠人口了。

在魏郡這邊搞出動亂出來,他也算是兌現了齊王的承諾了。

.....

另外一邊,拓跋鮮卑西部也是得到了齊王的信件。

拓跋鮮卑,如今已經取代了西漢時期的匈奴,成為北方勢力最大的遊牧民族了。

說起鮮卑的曆史,已經是可以追溯到東漢的了。

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裏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

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成帝毛時(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

毛似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所稱“皇帝”,為拓跋珪時追尊。

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

由於地“方千餘裏,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

當時拓跋鮮卑還過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遊牧生活,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

推寅後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麵“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

另一方麵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準備第二次南移。

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

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