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唐德宗李適
唐德宗李適,天寶元年\\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十四歲那年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
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飽嚐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曆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餘孽最後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後,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圖形淩煙閣。
廣德二年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並於二月舉行冊禮。大曆十四年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身為皇太子的李適遵照父皇遺詔柩前即位。
青少年時代的動蕩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後,大有圖強複興的雄心壯誌。即位之初,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是,德宗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盡管粗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後,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德宗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
矛盾之一: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變為對大臣的猜忌,並形成了拒諫飾非、剛愎自用的性格。
朝廷之上頻頻發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使德宗在位時期的朝政,即使偶爾能夠呈現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也都不過是曇花一現而無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紛爭使德宗徒有宏圖壯誌,而不能實現救國興邦。
矛盾之二:由武力削藩轉而變為對藩鎮姑息。
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
建中二年正月,河北成德鎮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嶽上表請求繼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嶽密謀聯手,準備以武力抗拒朝廷。
德宗征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並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並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後,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嶽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隻有田悅在魏州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