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自從高洋從“滑翔翼”上摔下來之後,他就再也沒去過金鳳台。他不去那裏,自然也不會有其他人去,這是個很容易理解的道理。
然而如今的“金鳳台”,已經被改造成了一座“藏書樓”,有數百個識文斷字卻又無官職在身的文士,在這裏負責抄寫重要書籍,並登記造冊,收藏在金鳳台。
哦,如今它已經叫“藏經閣”了。
正是高伯逸力排眾議,才讓荒廢的金鳳台煥發了生機。當然,他還有什麼其他目的,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鄴城裏關於高伯逸“賢明如周公”的言論不絕於耳,似乎有什麼人在暗中推波助瀾,幫助高伯逸造勢。
此外,鄴城周邊的神策軍家眷,隻要家中有適齡兒童,又聰明伶俐(這個並無嚴格標準)的,就可以將其送到藏經閣裏,跟著專門負責教習的文士,學習認字,跟著讀書。
膳食由各家自己負責,並不是完全免費的。
學滿三年之後,除非特別出類拔萃之人,其餘的,都會回到鄉裏,繼續幫助父母務農。當然,這些人哪怕隻學三年,也是難得的識字之人,回去以後自然是不愁吃穿,種田這種事情,是輪不到他們的。
畢竟,神策軍從上到下都是拿著高薪,絕大多數已經脫產,家人都不需要再務農了,他們隱隱形成了一個新的階層。
關於讓神策軍子弟免費讀書這件事,朝堂中樞爭論了很久,反對者無數。既得利益之人,自然是不喜歡有後來者。
壟斷了學問他們就可以繼續對別人“降維打擊”,不必擔心對方的手段了。
爭論到最後,高伯逸用“子弟有書讀,父兄有戰心”為理由,將所有反對之人都辯駁得啞口無言。幾乎是按在地上摩擦。
讓子子孫孫有機會能夠學習文化,這是給了他們擺脫如今階層束縛,繼續向上發展的機會。有了這個希望,神策軍上上下下都知道為何而戰。
誰剝奪他們的希望,他們就會跟誰拚命,才不管那些人是不是六鎮鮮卑。
這一點,哪怕朝中再看不慣高伯逸為人的朝臣,也深以為然,無法反駁。
一句話:你覺得這個不好,那麼請你自己拉一支軍隊出來,然後讓他們跟段韶死磕,你行你就上,隻要能打贏,你說什麼都行!
不然的話,就給老子閉嘴!等老子跟六鎮鮮卑死磕的時候,你們在城牆上好好觀戰!
盡管時刻受到晉陽的軍事威脅,但高伯逸還是見縫插針的在朝中強行通過了一係列重要法案!比如說擴大鄴城周邊棉花種植麵積,比如說建立“永夜坊”,比如說繼續完善“三台”,然後將其擴建為所謂的“大學”,並適當擴大教授學生的範圍。
比如說那些大力支持神策軍建設的商人子弟什麼的。
按高伯逸的話說就是:你可以不讓別人當官,不給他們進入仕途的機會。但是基層的事情,總需要有人去做。你不能總是指望那些文盲能理解你的政令。
所以培養一批能夠識文斷字的年輕人,就非常必要,這對於政令的開展,是非常有好處的。高伯逸用這些理由,說服了楊愔。
楊愔則是出麵擺平了某些世家的不滿。
他也相信,隻要不給這批人進入仕途當“品級”官員的機會,那麼就不會觸犯到世家的核心利益。再者,其實世家也是有吸收優秀底層人才進入家族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