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懂得感恩的社長
每年8月,曹社長總會買上一些禮物去看望住在大阪市的一位七十幾歲的老媽媽,然後再開車一兩個小時去一個群山環抱的墓園為一位去世的老人掃墓並奉上鮮花。
這位老人叫武金海,是2010年在日本去世的,由於他的老伴和他的子女們都居住在大阪,老人去世後,他的孩子們就將墓地選在了這個依山望海的幽靜山區。
自從老人去世後,曹社長每年都會按照日本的風俗在盂蘭盆節這一天來這裏為老人掃墓。在日本風俗裏,盂蘭盆節相當於中國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又類似於中國的“清明節”。這一天,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會為己故的親人舉辦祭祀或掃墓活動。每逢這一天,路上的車流就會造成很大的擁堵,平時一個小時開車可以到達的路程,這一天就需要兩三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
對於生意人來說,時間往往比金錢更重要,為了給這位老人掃墓,曹社長有時要搭上一天的時間。
我原本以為這位武金海老人可能是社長的什麼近親。然而,社長與老人的關係並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曹社長隻所以忘不了這位已故多年的武金海老人和他依然在世的老伴中山,是一種銘記於心的感恩心態促使他每年都會抽出寶貴的時間去看望中山老媽媽,並來這裏為武金海老人掃墓。
2002年10月,在中國東北鐵路某通化機務段辦公室工作的曹景奎獨自一個人來到大阪求學,他先是在大阪外國語學院學習,後來又考上了大阪的一所經濟與貿易學院。由於是自費學習,在加上當時的沈陽鐵路局為了減員增效,鼓勵員工辦理停薪留職自謀職業或自主創業。大學畢業後,曹景奎就沒有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而是在日本開始了自主創業的征程。
在曹景奎剛來到大阪的時候,是一個叫王友明的中國人受朋友之托去大阪關西機場把他接到了家裏。王友明在一家中華料理店任廚師,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為了不打擾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曹景奎便和一個日語學院的同學在大阪西澱川區合租了一個麵積不大的公寓住了下來。盡管每天可以學習日語,但在舉目無親的日本,曹景奎依然感到生活很枯燥。
曹景奎也是來到日本之後才認識武金海夫婦的。在曹景奎辦理完出國留學手續到機務段與同事告別的時候,段工會副主席沈吉平對曹景奎說;“我的師傅武金海已經去大阪好幾年了,逢年過節我經常和師傅師母通電話,我把他們家電話號告訴你,再給你寫封信,如果在日本有什麼事或遇到困難你就給他打電話。我師傅是個很講究的人,別看你們不認識,你隻要一提是我介紹的,而且你又是咱們機務段辦公室出去的,他肯定會熱情接待!”
武金海曾經是通化機務段的司機長,這個段開蒸氣機車的很多火車司機都是武金海帶出來的徒弟。
武金海的妻子是二戰結束後被一對中國夫婦收養的遺孤,高中畢業後被分配到某列車段當了一名列車員。
兩個人一個是開火車的司機,一個是在車箱裏工作的列車員,由於工作中經常相遇,兩個人便漸漸相愛並結婚。
上世紀九十年代,武金海從鐵路退休之後,夫妻倆帶著兒女們一起遷居到日本大阪。
曹景奎到通化機務段工作時,武金海已經退休多年,兩個人雖然屬於同一個工作單位,卻是不同時期的兩代人。
曹景奎從王友明家搬出來後,除了日語學院的老師和同學之外,在大阪市他再也沒有認識的人。
這天放學之後,他便按照好友沈吉平告訴他的電話號碼試著給武金海家打了個電話。接電話的正是武金海,聽說來電話的孩子是通化機務段辦公室的曹景奎。武金海感到很親切,並說他的徒弟沈吉平專門來電話提起過,隻不過沈吉平不知道曹景奎在日本的電話號碼,所以沒法聯係。武金海在電話裏再三要求曹景奎抽時間到他家裏認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