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一則故事引申的話題(1 / 2)

曾經讀過這樣一則喚醒良知的小故事:

有一位得道高僧,住在深山中繼續修行。有一天,高僧見月色很美,就趁著月色到林中散步。當他回來時,發覺自己的茅舍正有一個小偷光顧。高僧怕驚動小偷,一直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在他這兒不可能找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離開時,在門口遇到了高僧。高僧說:“你走這麼遠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回去呀!夜涼了,你穿上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外衣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低著頭走了。

第二天,這位高僧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不少誤入迷途的人,讓我們像故事中的禪師那樣,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喚醒他們心中的良知吧。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地和人的良心從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是“天地”所代表的“天理”的存在,才給“良心”提供了堅實厚重的法理基礎。“天地良心”作為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內容與精華所在,理應被我們很好地傳承與發揚。

現實社會不需要“滿街聖人”,卻需要毎個人都講良心!正是由於某些人良心的缺失,才使現實社會中充斥著那麼多的陷阱和坑蒙拐騙。

對於任何一位受傳統文化熏染的中國人來說,想必都能掂量出“天地良心”這一詞語的分量。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憑著樸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靈,代代相傳著關於“良心”與“良知”的道德信念。他們不斷告誡自己和子孫後代:做人要講“良心”,千萬不要做“傷天害理”的壞事。

中國曆史上最早提出“良心”這一概念的人是孟子。漢語裏的“良心”一詞,來自於《孟子·盡心上》第八章:“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之於木,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在這裏,孟子以牛山之木勸誡人們不要放棄了良心。孟子認為良心是人所共有的原本之心,是“天命下注於人”而形成的合乎天地之道的本性。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恭敬)、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人的良知良能,而它們也構成了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之端。可見在孟子等儒家哲人那裏,“良心”與“天地”始終是聯係在一起的,是建立在他們所信奉的“天人合一”哲學基礎之上的。

毋庸置疑,“天人合一”思想曾被曆代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他們鞏固政權的思想輿論工具。中國曆史上,不僅曆代封建帝王都冒充“天子”來“奉天承運”,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就連一些草莽野夫、“膽大妄為”之徒,也知道如何打著“替天行道”的名義揭竿而起,或者占山為王,割地為侯;或者拚得性命與“真龍天子”決一死戰,事情不濟也能過一把“一代梟雄”的癮;“天人合一”觀念的另一個受到現代人質疑乃至詬病的因素,是它在與集權統治的複雜糾葛中,使幾千年的封建政治帶上了過多的道德說教色彩,也使傳統禮教更顯其虛偽腐朽。宋明理學更將所謂“天理”畸形地推到了“人欲”的對立麵,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主張。這自然也一度給“天地(理)良心”蒙上了塵垢。但即使如此,尚未到把“天理”全盤否定掉的程度。

近代以來,隨著文化革新運動的興起和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綿延發展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代中國人也越來越割斷了人與天地之間宗教般的情感紐帶與精神聯係,“天地”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種純粹的物質實體。而一個多世紀以來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樣給傳統意義上的“良心”觀念帶來了令人眩目的嬗變。良心,更多地被看作是後天形成的人格修養,與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的“天地”可謂漸行漸遠。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仍隨時可以發現“天地良心”的頑強生命力,感覺到它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謂“蒼天在上”、“天理昭昭”,這些詞語及其背後隱含的道德信念,不正說明了“天”仍然是當今國人精神價值的重要取向嗎?直到今天,我們仍將美滿幸福的婚姻看作是“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