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鑒真和尚與日本的東大寺(之一)(1 / 2)

43、章鑒真和尚與日本的東大寺(之一)

在中國,隻要上過初中曆史課的人都知道,鑒真東渡弘揚佛法是唐朝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手機端 //m.vodtW.la

鑒真東渡日本構築了永載史冊的弘法之旅、文化之旅和友誼之旅,為後人留下了講信修睦、百折不回、光照日月的“鑒真精神”。概括鑒真大師的生命曆程,可以非常清晰地劃分出三個階段:56歲前,在大唐生活、學習、弘揚佛法;56歲到66歲,六次東渡,曆經艱辛,終獲成功;66 歲到 76歲,弘法日本,照耀扶桑。

鑒真俗姓淳於,生於688年,揚州江陽縣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入寺禮佛,“見佛像感動心,因請父求出家。父奇其誌,許焉”。此後,他先後巡遊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曆炙名師,精進求學,深入學習經、律、論“三藏”,尤以律學為重,打下了堅實而雄厚的佛學基礎。

至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他回到故鄉揚州,住持揚州大明寺,並開始弘法授戒,成為江淮一帶名望極高的律學大師。據史書記載,鑒真先後度僧尼和授戒達4萬人,著名弟子多達35人,其中包括祥彥、道金、璿光、法進、乾印等,他們後來“並為翹楚,各在一方,弘法於世,導化眾生”。

鑒真所處的唐代,佛教發展到了令人矚目的高峰,寺院、僧徒數量龐大,佛經翻譯和研究成果斐然。此時的中國佛教已經基本完成了本土化的進程,形成了明顯帶有中國特點的教義學說和宗派。佛教文化由輸入為主,漸漸發展為向外具有巨大的張力。以佛教為主題的中外交流日益頻繁,中西之間,陸海之上,漢胡梵僧,仆仆於道,不絕於途。

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一名滿腔弘法熱情的高僧,鑒真也一直期盼著能夠有機緣將玄奘等高僧從印度求回的佛教戒律傳播開去。因從小生活在佛教極為盛行的揚州城,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度盡眾生,方證菩提”的宏願早已在他心中生根開花,而且他具有兼容並包的獨特氣質,善於與各國佛教人士交往,因此更願意將弘法的理想付諸實踐。

就在此時,來自日本的使者榮睿和普照,不遠千裏到揚州大明寺專程拜訪鑒真,意在代表日本朝廷誠邀他東渡日本宣講佛法。從史料記載來看,當時的鑒真絲毫沒有自重身價,更沒有作態作秀,幾乎沒有怎麼猶豫,就答應了日本學問僧的請求,發願東渡扶桑。

鑒真問眾弟子:“在我的法眾中,還有誰接受遠方的邀請,去日本傳法呢?”然而未有響應,他們擔心兩國相距遙遠,又為渺渺大海所隔,風急浪高,凶險無比,性命都難保,何談赴日弘法。鑒真深感失望,斷然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受師父精神感召,祥彥、道興、道航、神崇、思托、曇靜等21人紛紛表示願同前往。這是發生在大明寺的真實一幕。

日本文化革新以後,佛教發生了從氏族佛教到國家佛教的巨大變化。這期間出現很多亂象,如人們為了免去賦役而選擇出家為僧。這一問題的根源是日本沒有由國家控製的授戒製度。那時日本的僧人至多接受三聚淨戒,隻需要一位戒師即可,更多的幹脆是自誓自戒。日本社會對這樣的私度、自度也完全承認,國家沒有控製僧人的數量。所以,為了佛教宗派的完善,為了提高僧人的素質,日本的有道高僧提出向大唐尋求戒師。於是日本政府派遣榮睿、普照等到唐朝迎請高僧。經過多方尋找,最終鑒真成為他們的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