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1 / 2)

寧渝的這句康熙沒有六十年這句話固然是玩笑話,可是也反映了一點,在目前寧渝的心裏,對這個看似龐大的清王朝,已然毫無畏懼。

原因很簡單,那一句“胡虜無百年之運”已經開始一步步變成了真實,四十年前的三藩之亂為何打得那麼順暢?初期幾乎是難逢敵手,除了三藩手下的綠營兵確實久經戰事,較朝廷的兵更加強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心向背。

滿洲入住中原在很多人看來都有幾分僥幸,漢人心裏是不服氣的,更何況一書剃發令,更是逼反無數漢人。在這種情況下,三藩雖然出身不夠光彩,可是依然有很多人是偏幫三藩的,因此在戰爭的初期,三藩才能在短短時間內攻略數省。

如今的複漢軍跟三藩比起來,所麵對的時局沒有太大的變化,台灣固然不能引以為奧援,可是西北還有一個策妄阿拉布坦呢,更何況如今白蓮教似乎有起兵的趨勢,到時候一南一北,一個複漢軍一個白蓮教,康熙麵臨的局勢就是明末的局勢了。

可以,綁在寧家頭上的鎖套已經鬆了許多了,特別是在襄陽之戰過後,寧忠源重新率領第二師回防武昌,而湖南巡撫張昌恩的三萬兵馬,被固守在黃逢山的守備團不計犧牲的打法下給頂住了,等到寧忠源會師以後,更是兩麵合擊,張昌恩損失了一萬餘人,退守嶽州,遲早成為複漢軍的階下之囚。

在這個背景下,荊州的位置可以非常關鍵,大都督府發來指令,讓寧渝組建荊州行營,寧渝擔任行營大總管,而程之恩擔任行營副總管,在短暫修整後直撲宜昌和荊門州,而原先的第三師在程銘的率領下,負責攻克鄖陽府。

不過就在複漢軍發展壯大之際,寧渝所麵臨的問題絕不僅僅隻是在戰場上打贏,光是打贏還不夠,還需要安撫人心。隻有凝聚好了人心,才能進一步發展。

此時的武昌城堪稱一片歡騰,在戰事初起之時,很多老百姓是不支持複漢軍的,或者不敢支持,連主動剪辮子的都沒有幾個,可如今卻不一樣了,城裏的一些百姓還是靠攏複漢軍,也將自己的辮子給絞了。

畢竟人都是人,都有躲避危險的意識,原先的複漢軍不過是叛軍的身份,隨時會被調集來的清軍給剿滅,可是這幾仗下來,卻讓老百姓發現了清軍的虛弱,壓根就沒有幾個真正敢打的漢子,像這樣的清軍,別幾萬,就算是幾十萬也都是一片散沙而已。

因此在戰場上獲得勝利的複漢軍,在民間也獲得了勝利,許多百姓都開始跟複漢軍合作,複漢軍在各地的招兵點上也聚攏了許多人,打出的旗號更是驚人,但凡投複漢軍者,都給田十畝,不過需得服役二十年或者戰死。

這一下子可讓許多活不下去的窮苦人都紛紛絞了辮子,加入了複漢軍,不過要問這複漢軍哪來的那麼多田地?原因很簡單,在荊州光沒收的旗田就有三十萬畝,繳獲的白銀更是足足有七百多萬兩,再加上沒收那些不配合的鄉紳地主的土地和財產,這一仗打下來複漢軍是真正的吃飽了,也就有力氣擴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