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1 / 3)

大明天啟五年三月,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一路橫掃遼東,在短短十年裏攻下了七十餘座城池,其中也包括當時的遼陽與沈陽。

之後八旗將佐們表示要返回撫順,而努爾哈赤力排眾議,遷都至遼陽,而後又遷都於沈陽,從此便成為了清廷之都盛京,還在盛京建造皇宮,從此盛京便成為了清廷在關外的中心之地。

在盛京皇宮大政殿中,此時已經跪下了一大片八旗文官武將,其中莊親王、馬齊、徐元夢、馬爾賽還有張廷玉等人跪在最前麵,他們低頭望著地麵,對著坐在正中央的那道小小身影三拜九叩。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乾隆皇帝的臉色微微有些發白,嚴格來說,他這是登基以來的第一次大朝政,因此朝中重臣都已經全部抵達,等待著新君在這個新的乾隆元年,找到八旗未來的前進方向。

可是這件事對於才十餘歲大小的乾隆皇帝而言,實在是一件非常為難的事情。

畢竟在過去的雍正三年裏,雍正皇帝帶著自己的全部經營,全部努力彙聚起來的大軍,終究被複漢軍給徹底打敗,甚至都沒有真正重創對方,而這一件事帶著大清君臣的影響,便是無盡的絕望。

大清自從入關以來,便從來沒有經曆過這般的情況,甚至是在麵臨三藩之亂時,也未曾到了這般的境地,或許在這一場生死存亡之戰中,若非雍正皇帝用自己的死,給大清朝留下最後一絲顏麵,否則如今的大清,在內憂外患下將會徹底崩裂

乾隆皇帝在麵臨這般局麵時,並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如果繼續用八旗的骨血去拚殺,估計也就再打一仗的事情,整個八旗就可以徹底宣布覆滅了,如果選擇躲避複漢軍的兵鋒,可是拖著八旗的這幾十萬人,又該往何處去?

眼下的清廷,局勢可謂不是一般的差,寧錦一帶已經徹底淪落到複漢軍之手,等到天氣稍微好轉一些,隻怕盛京一帶也會迎來重兵,到時候隻能選擇往黑龍江方向或者是吉林方向撤退。

可問題就在於,那些地方荒無人煙,根本沒有足夠的耕地,也養不活如今的四十餘萬八旗子民,特別是在這最後的四十萬八旗子民中,大部分還都是老幼婦孺,如果就這麼北上,將來也隻會凍死或者是餓死都不用複漢軍來打,八旗就得完蛋。

“諸位臣工,你們都是我大清的脊梁,如今楚逆重兵屯駐寧錦,朕該怎麼辦?”

乾隆皇帝微微沉默了一會,他畢竟不懂軍國大事,因此隻能向幾位大清的骨幹重臣求助,可是在眾人臉上掃視了一圈之後,卻沒有一個人主動站出來。

就在乾隆輕輕歎口氣的時候,徐元夢還是戰了出來,他的臉上帶著幾分凝重之色,低聲道:“如今我大清決不能再打下去了,前番屢戰屢敗,若是再戰隻怕有傾覆之危機,當早思退路。”

馬齊冷哼了一聲,不陰不陽地說道:“大清從南方退到北方,從關內退到關外,再退又能往哪裏退?”

張廷玉眉頭微微一皺,嚴格來說徐元夢說的並沒有什麼問題,退肯定是要退的,否則硬挺下去也是自取死路,隻是馬齊先前被先帝冷落,如今心裏有些牢騷也很正常,當下便輕聲道:“二位大人,如今我大清正值危難之際,當和衷共濟才是。”

徐元夢臉上浮現一絲怒氣,低聲道:“衡臣說的對,可是老夫也隻不過說了一些實話罷了,若是馬齊總督能帶兵克敵,老夫又何必滅自家威風?”

“你”馬齊一時間都不知道怎麼反駁,他狠狠一甩袖子,冷哼了一聲卻是不予回應。

坐在上首的乾隆第一次感受到了朝會爭鋒的氣氛,整個人的臉色都有些難看,在他看來,這些奴才都是該死的家夥,人人皆有私心!

張廷玉卻是歎口氣,出列道:“啟稟皇上,各位大人,以奴才之見,如今剛剛打了大仗,將士們士氣萎靡,再強壓著他們去打楚逆,隻怕人人心中都有畏懼之心以奴才隻見,眼下當避其鋒銳,當重拾軍心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