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紫禁城奉天殿中,寧渝端坐在高位之上,群臣分列兩排站在左右,召開了自寧渝到京師以來的真正第一場大朝會,因此人人都是一副屏氣凝神的模樣,生怕發生一些低級的小錯誤。
嚴格來說,自從寧楚確定兩京製度一來,很多人就會擔憂會重演前明舊事,以致於演變成為黨爭的苗頭,甚至有些老臣已經委婉勸道,國家不可有兩個中心,兩京製度並無必要,還會造成大量的冗官產生,著實有些得不償失。
眾所周知,由於靖難之變的緣故,大明在遷都北京之後,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兩京都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
可是人人都知道,雖然品級都一樣,可是南京官員的管轄範圍僅僅限於南京,因此權力大不如北京,於是當時大家夥都把南京官員視為閑職,若官員由北京調往南京,那便是一種貶斥。到了明朝後期,黨爭激化,將對方的官員貶去南京便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手段,因此得勢一派與失勢一派常常分據兩京,互相攻擊。
寧渝自然能夠明白這種想法,因此他對兩京製度也進行了一定的改變,首先兩京隻設立一套班子,並不設立兩套係統,以此確保事權統一,另一方麵兩京雖然都有派駐官員,但是不會選擇常駐,而是根據事由而定。
就好比寧渝自己,也不會一直常年居住京師,也不會常年居住南京,完全可以在二京之間來回折騰,彌合南北,至於距離的問題,在如今這個時代,確確實實是一個問題,可是也可以想辦法去改善。
根據轉運部的計劃,若是滬寧鐵路得以貫通之後,待技術進一步成熟,便可以考慮開設南北之間的一條主要鐵路,即京寧鐵路,從而打通南北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在此之前,完全可以利用海舟或者運河來交通南北。
實際上寧渝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那就是等到研究基地早日研究出無線電,到時候也可以利用無線電來實行互相交流,隻是眼下其技術方麵還在進行研究,因此還不知何時能夠具體運用起來。
寧渝心裏想著二京製的多種建議,卻是沒有顧忌到朝會上的一些東西,不過像這種大朝會原本就是麵子上的東西居多,因此也確實沒有什麼真正實際上的內容。
“啟稟陛下,北方各省商會業已成立,如今皆已經納入到中華總商會之下,隻是尚有一節,晉商與此之前頗多不節之事,不知該如何處置?”
工商部尚書寧忠海臉上露出苦笑之色,自從南北商會開展共同促進大會以來,就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問題。其中像山西剛剛徹底平定下來,對於晉商的定位問題,也就成了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
大家夥都知道,晉商在明末的時候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甚至還給清軍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情報,因此在處置山西商會的問題時,難免就代入了許多感情因素。
寧渝微微皺了皺眉頭,“先前北伐之戰結束後,針對漢奸的清算也已經基本落實,特別是像晉商八大家基本上就已經全部審判完畢,如今南北商會共同發展是大事,自然不能對山西商會拒之門外。”
對漢奸的審判自然是必須要做的,但是寧渝也不想這股風氣一而再再而三擴大到整個晉商領域,否則對於晉地其他商人也是不夠公平。
“是,陛下。”
有了皇帝的這句話,寧忠海無疑要輕鬆了許多,有些事情是必須要皇帝來表態的,否則事情到了下麵就會出現重重阻力。
在大朝會結束後,寧渝直接將崔萬采以及寧忠義二人召到禦書房中來,目的自然是為了商談朝鮮共君之事。
當崔萬采看完了趙顯泰派人送來的折子之後,眉頭明顯舒展了幾分,低聲道:“陛下若是當了朝鮮大王,倒也是一件好事,隻怕終究對朝鮮局勢起不到什麼作用。”
話語的意思無非就是在說,哪怕寧渝當上了名義上的朝鮮大王,可是朝鮮的事情他說了依然不算,還是朝鮮兩班當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