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兵額之爭(2 / 2)

張軒說道:“好,如此雲貴總督府額兵十萬,設貴州巡撫,雲南巡撫,貴州總兵官,與雲南總兵官,掌管征兵,屯田。至於屯田兵的額度,待各官到任之後,報於朕知。”

“謝陛下。”李定國說道。

打仗的時候,屯田兵也是兵。張軒隻想一步步收回權利,不用想,張軒派過的的巡撫與總兵官定然是自己人,這些屯田兵收到樞密府。也算是插手雲南的第一步。

不過,張軒心中還有很多話,要與李定國說。隻是而今不是時候。

張軒說道:“朕給重慶鎮額兵五萬,再從長江水師分出一支船隊駐守重慶。而襄陽鎮額兵八萬。”

一時間很多人都嗅到了一股味道,就是對四川動兵的味道。

沒錯,張軒是一個打算。且不說四川居上遊之勢,隨時都能對武昌形成威脅,也不說四川一省進入版圖,對夏朝財政上麵帶來的支持。單單說如果收複四川,就可以以漢中,隴西為邊界,如此一來,就不用千裏設防了,邊軍不但不用增加,還可以減少一些。

還有兩個理由,讓張軒不得不將四川當做主要目標。第一個是馬。

夏軍缺馬,已經成為普遍事實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夏軍沒有補充戰馬的地方。隻有雲南能采買些滇馬。

但是滇馬不能作為戰馬使用。而且戰馬也是有壽命,一匹戰馬最多能用十五年,十五年後,就進入暮年了。

也就說甚至不用打仗,單單是過上七八年,夏軍僅存的成建製騎兵,都要麵臨著無馬可騎的地步。

本錢夏軍在騎兵上就稍欠清軍,一但拖到那個時候,夏軍純步兵北伐,結果未必好到什麼地方去。

故而馬的問題,相當迫切。

而四川,卻是一個少數處於南方,還能采買馬匹省份,隻要拿下四川,就有一個戰馬來源,這個戰馬來源,在清軍高層之中,或許並不在意,但是在夏朝之中,卻是舉足輕重的。

第二個原因是鹽。

兩淮產鹽,供應全國很多省份,雖然沿海各省或多或少都產鹽。但是兩淮的產量卻是最高的。而今兩淮鹽斷絕各地的鹽價都升上來了。

張軒已經想辦法提高各地各地的食鹽產量,但這都是一個見效慢的辦法。而四川的井鹽也是大大有名的。如果能四川井鹽的產量能為張軒所用,也可以省了張軒的好些工夫。

更不要說,北伐的話,千裏平原,騎兵不足的情況之下,處處受製。而且一不好,就控製不住作戰規模了。

而四川是一個封閉的戰場,雙方投入的兵力也能限製,不至於一敗之下,收不住陣腳,重蹈羅玉龍的覆轍。

而且吳三桂在四川幾乎是半獨立的姿態了,距離北京實在太遠了,一旦開戰清軍,即便是想增兵,從北京到四川也要走幾個月才行,但是大夏的禁軍,逆流而上,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進入四川。這種增兵速度也站優勢。

各方麵權衡之下,張軒覺得如果條件不成熟也就罷了,先與清軍相安無事,但是一旦朝廷有一戰之力,那麼進攻四川,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

在座的所有人都是大夏核心重臣,故而張軒也沒有對他們保密的意思。幾乎已經明示了。隻是而今僅僅是準備而已,真正開打,卻要看大夏的財政狀況了。張軒而今僅僅是做一個鋪墊而已。

張軒說道:“而樞密院事務繁雜,需一名重臣坐鎮,卻不知道那位將軍,願意回京掌管樞密院,助朕一臂之力?”

張軒一邊說,一邊看向曹宗瑜。其中的含義再明顯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