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張軒張軒說道:“以朕之意,而今的各省總兵官當下轄各府參將,而各府參將,歸知府與樞密院雙重管轄。而各縣設縣尉,也歸各府參將掌管。”
“縣尉當掌管征兵,大夏男丁當十八歲,都要服役一年,這一年之中,縣尉要操練士卒,教以軍中規矩,另外也要承擔為軍中輸入正卒的責任,但凡在一年之間訓練好的士卒,在一年之後,就可以轉為正兵,不過由縣尉轉到參將處,參將再轉到總兵處,總兵上報樞密院。樞密院要先調查各鎮軍中缺額,議定當年要征召入伍的士卒,與退伍士卒的數量。朕曾經說過,士卒服役要有年限,而今實現不了,就以待將來了。”
“而退伍的士卒名冊,也轉到各縣縣尉之處,一旦有叛亂,外敵入侵等事,可由縣尉征召,重現入伍。”
“另外縣尉還要承擔一些縣衙的事務,比如說運送糧食,建築工程,清繳土匪等等。當然每年的訓練必須要完成的。”
“這些士卒縣衙準備口糧,並有一定的津貼。”
“在參將手中,當有一定數量的府兵。不過當以外省士卒為主。小府不低於一哨,大府不超過一營,但凡有事,則以參將所領的戰兵為主,各縣縣兵為輔兵,足以平定一些小亂了。至於總兵,當有一營正兵。不過一省總兵,更多的是管轄各府縣兵。”
“大明全盛之時,也不過一百五十九個府,想來二十萬上下,足以鎮壓全國了上下了。”
張軒對這個體係寄以厚望。
在他看來,隻有一個完整的體係,才能對抗體係。
百姓為什麼覺得讀書人地位高,是因為讀書能夠出人投地。而當兵風險大,不去說了,還沒有這種出人投敵的可能。
而新中國之後,那麼是到了現代,還有一些偏遠農村想要當兵,因為他們將當兵當做一條出人投地的道路。
而張軒設計機製的時候,特別注意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有天分的話,他決計可以在征兵之後,走出一條道路,成為國家高級軍官了。
讀書人抱團排擠當兵的,而今當兵出身,也有靠山。每一個的縣尉雖然僅僅是縣令的副職,但是真的有事的話,卻可以上報,一級上報一級,由縣尉,參將,總兵,至樞密院。說不定樞密使與內閣首輔能在金鑾殿上論個高低。
隻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利益群體,才能屹立不倒。
更不要說文官這邊,能有各種文官大佬,而軍中這邊也有不少勳爵,雙方真要鬧起來,張軒還有一點擔心,武官勢力做大的。甚至張軒估計將來的大夏朝,定然有一段時間的擴張期,原因很簡單,不打仗對武官集團來說,就沒有利益可圖。駐守內地隻需二十多萬,再加上邊鎮,與京師,恐怕一統全國天下太平之後,六七十萬人馬,就足夠了。
這些坑位不多,而這麼多人看著,想來也不會輕易放棄擴張的機會。
大夏體係之內,有這麼龐大的利益集團,將來即便是皇帝不想打仗都不行了。
雖然這一點點的擔心,張軒卻沒有修改的意思。畢竟矯枉過正。想要改變民間風氣,就要下重藥,至於將來的事情,將來再擔心不遲。
反正大殖民浪潮,在張軒看來也不能錯過,正好與武官內部擴張欲望疊加在一起,如果一個順利的話,在身後一個兩個皇帝之中,必然出現一個如漢武帝一般大帝。到時候大概能與英國撞上。
隻是這一切,張軒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