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白旗統領譚太帶著三個旗共十五個牛錄,外加一千包衣,自居庸關分兵後便一路往東,沿著官道向懷柔奔去。
譚太令旗下一個牛錄拖在最後。一是護著一千包衣,二是防備後路明軍突襲。他自己則領著本旗的四個牛錄作為前鋒,行在整個大隊的最前麵,鑲藍旗和兩紅旗的是個牛錄位於中軍,前後相距約有三裏之地。
譚太生性寡言,與敵作戰勇猛彪悍,和阿濟格是幼時的玩伴。及至十五歲便和阿濟格跟著努爾哈赤四處征戰,並數次救過阿濟格的命,深得阿濟格的信任。
阿濟格成為正白旗旗主後,便將自己的好友拔擢為梅勒章京,統領旗下二十五個牛錄中的十個,可見對譚太的倚重。
辰時已過,烈日炙烤著大地。大軍已向東行出行出三十裏,士卒和戰馬都已感到疲憊,後麵推車挑擔的包衣們更是叫苦不迭,譚太仍是不聲不響,繼續率軍前行。兵貴神速,既然親王命自己分兵搶掠,些許辛苦算的什麼,八旗子弟可不是明軍那種吃不得苦的軟蛋。
居庸關通往懷柔的官道還算寬敞,能容三騎並行。官道北側緊貼著起伏的山脈,南側則是開闊的平坦之地。清軍的探馬已經前出三十裏,北側的山脈樹林也是派人探查過,確認安全後給後隊示意放心通行。
全軍又行進十裏左右,距離懷柔隻有幾十裏地了。
探馬已經有一會兒沒傳來消息了,多年征戰的直覺提醒譚太,情況有點不對。
清軍的探馬都是百戰精銳,撒出去的探馬足有白騎,其中有五個白巴牙喇,每個都是百人敵的存在。
毫不誇張的說,五名白巴牙喇對上一百騎明軍也能不落下風,這可是旗裏的寶貝。整個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中,也隻有兩百多白巴牙喇,這次出征,阿濟格帶出來百餘名白巴牙喇,譚太部就有十餘名。
按照清軍的軍規,探馬輪番前奔後馳,歇養馬力的同時,不間斷的將前方情況回稟主將,有懈怠者即可斬之,正是森嚴的軍紀才使得清軍士氣旺盛,站立強悍。依照常理,應該有兩撥探馬回稟了,但現在一波也未見到,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五個白巴牙喇壓陣的哨探難道會出事不成?按理說絕無可能,但為何探馬這麼長時候沒來回稟呢?
此時大軍剛好經過一片樹林,譚太正要派人往前查看,突然之間隻覺身上汗毛倒豎,有種被猛獸盯上的感覺。他立刻揚聲大叫:“有敵!向前!”
說罷他雙腿猛磕馬腹,身子伏低,戰馬猛然向前竄出。
清軍聽到主將示警,還沒等反應過來,北側茂密的林中,無數長箭帶著呼嘯聲飛了出來,騎在馬上毫無防備的清軍紛紛中箭落馬。
譚太雖然反應奇快,但左肋還是被弓箭射中,幸虧被鎧甲擋住,未深入肉中。但是戰馬也被射中幾箭,在向前奔出數步後,悲鳴一聲轟然倒地。譚太在戰馬倒地前的瞬間,雙腿用力後雙腳迅速脫離馬鐙,身子向右側翻滾,落地之後順勢滾動數圈,然後矮身撲向倒地的戰馬,藏身於後的同時,將長弓從馬上取出。他撿起幾隻散落地麵的弓箭,蹲伏於地開弓搭箭,向著林中射了出去。
百餘名清軍中箭落馬後,其餘的清軍並未慌亂。這時不管是驅馬往前還是往另一側都不是最佳選擇,因為馬速未起,騎在馬上目標更大,更容易被弓箭射中,在林中第二波箭雨到達之前,所有未中箭的清軍都已迅速下馬,藏於戰馬之後,或持盾遮蔽,或取弓箭還擊。這一切都是在數息之間完成,不得不說清軍不愧是百戰強兵。
由於京畿一帶視野開闊的緣故,在前無遮擋的情形下能看出很遠。後隊的鑲藍、兩紅三旗的清軍,發現前方情況有異,立刻在主將的帶領下驅馬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