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2 / 3)

這樣的人值得後代祭祀,其遺留下來的風骨、精神正是華夏脊梁的組成部分。

崇禎微微側頭看了一眼李二喜,李二喜會意之後揚聲道:“肅靜!聖上還有話說!”

大殿內嗡嗡的聲音頓時消失,正在小聲交談的群臣安靜下來。

崇禎出言道:“劉卿,本朝自太祖創建國子監以來,兩百年間為大明培育諸多人才,其作用無可替代。朕受命統禦天下,適逢局勢動蕩,因此更覺人才之寶貴,故欲重修太學。隻是現下國子監境況如何,朕不得知;劉卿執掌禮部,應對此知之甚詳,卿何以教朕乎?”

劉宇亮執掌禮部已有三年,不出意外的話,隻要內閣中有空缺,他就會順理成章的入閣參與國事。平日裏他的言行舉止已經儼然以閣臣自居,在群臣中聲譽不佳。

他見皇帝問話於是出列回稟道:“啟奏聖上,太學自創建以來,曆代先帝俱是重視異常,屢屢撥銀擴建學舍,廣招天下名師任教,此風至正統年間達到鼎盛!”

崇禎點頭道:“卿之所言朕亦知曉,朕想知太學之現況,諸如師資生源、學風文氣等等,卿可簡而言之!”

劉宇亮被皇帝打斷講話後略顯尷尬,但他很快調整過來,繼續道:“那臣就簡短解說!自景泰年間開納捐入監之風後,監生中富家子弟日益居多,其文風比之從前則是大有不如,現今更是成為府縣富戶聚集之所;生員年長者足有五旬開外,平素更是走馬章台,聚眾飲酒作樂,行舉間斯文掃地,實是愧對太學生之名譽!”

作為正牌進士出身的劉宇亮對此當然看不慣,但他也不好直接指出,正是皇帝前幾年因為軍餉不足用,才下旨擴大納捐生員的比例,因納捐生擠占正規監生的名額,導致了整個國子監生員質量嚴重下降。

溫體仁站出來奏道:“啟奏聖上,國子監現狀堪憂,各地舉子往來京師,皆避門而過,遠非當初以入內觀瞻為幸事之盛況;聖上今欲重整國子監,臣恐其積重難返,空耗財物!”

其餘諸臣也紛紛發言,表示現今科舉已占主導地位,國子監便如雞肋一般,實無必要再投入人力物力重整。

可崇禎不這麼想。

在他的計劃中,國子監以後將成為與科舉分庭抗禮的所在。

今後選官用官不再隻局限於會試出身,太學生也會具備出仕的資格。

這樣就會自然的抬高國子監的地位,舉子生員不再是隻能指望科舉中第才能為國效力。

當然,這樣做隻是手段,崇禎的根本目的是想改變當今讀書隻重儒學的風氣。

隻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會誕生出更為先進的理論,來取代許多陳舊腐朽的所謂聖人之言。

抬高國子監規格的舉措不會受到太大阻礙,因為數千舉子,會試中榜隻有數百,大多數人起碼三年內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隻要國子監地位大大提高,恢複到國處時的盛況,那許多名人大儒就會聞風而至,之後再輔以嚴格的學規製度,那監生的學識和眼界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出仕為官也將會逐漸改變現有的官場風氣。

要想改變隻重儒學的風氣,那就要把各學派中的精英請入國子監任教,讓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和交流中,用各種學識和思想激烈碰撞,相互打磨,來打破許多墨守成規的腐朽風氣。

至於教師的人選倒是有不少。

朱之瑜是崇禎想到的第一人選,曾被喻為文武全才的他現在應該還在鬆江府,跟著他長兄朱啟明混飯吃;以朱之諭的才學,放出去為官著實可惜,不如放在太學中傳播他的學識。

宋應星是一個。

自從被崇禎派人接到京師後,宋應星全家數十口人被安置在劉朝的皇莊裏。崇禎特地指示劉朝,給宋應星專門劃出一塊場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設施,為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並從皇莊的孤兒中挑選一些頭腦靈活的孩子跟在他的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當然了,宋應星的一應花銷全部由崇禎從內帑中劃撥,其實也花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