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6:民怨(1 / 2)

張悌同學,拜別王迪,回來之後火急火燎的接收了一大批酒肆,連改頭換麵的時間都沒留出來便迫不及待的玩起了“草船借箭”這種試驗品階段的佳肴,自然是需要大量的試驗品的,不論是豆腐,還是泥鰍。

張悌之所以要迫不及待的嚐試,完全是因為在王迪那裏已經被征服了一次,一旦率先推出市場的話,說不定還能取得和水果撈一樣的療效啊,你能做得我就不行嗎?!這,也是因為目前大環境決定,各行各業都有點低迷,也隻能靠飲食業來提振士氣了,再結合獵奇心理,死馬當活馬醫吧。

泥鰍。

一般來說生活在湖池或水田小溪裏,且形體小,隻有三、四寸長。

吳國之人當然是喜愛吃魚的,水產類食物亦是以淡水魚為主,不論是養魚還是食魚,規模都超過了北方,素有“飯稻羹魚”的傳統,魚類菜肴中,有炙魚、釀炙白魚、餅炙白魚、蜜純煎魚、裹蒸生魚、魚醬等數十種,不過嘛,流行的是鯉魚、鯽魚、鱖魚以及被尊為上品的鱸魚(當然,當時的嶺南人飲食習慣便獨樹一幟,北方居民“見蛇則驚駭”的時候,人家已經將之視為美味佳肴了,越大越喜愛,比如……蟒蛇),泥鰍,相比之下有些非主流。

第一,體形圓,身短,皮下有小鱗片,顏色青黑,渾身沾滿了自身的粘液,滑膩無法握住,抓泥鰍絕對是個技術活;

第二,雖然全年都可采收,但是,最好的時節是在夏季,且因為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適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當水缺氧時,可進行腸呼吸,而在水體幹涸後,又可鑽入泥中潛伏。實在是不好拿捏。

豆腐。

豆腐的發明者傳說眾多,除了名氣最大的淮南王劉安,還有戰國名將樂毅和三國名將關羽,真正流傳開來成為一道名菜則是唐宋期間,不過,在這一時間也是有的,隻不過製作水準還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

第一波小範圍的實驗,以全部失敗而告終。

既然王迪強調了“鑽”,這就說明,不是將泥鰍殺死,而是在活著的前提下和豆腐燉在一起。

第一次,失敗,泥鰍活生生被煮熟了也沒鑽進去。

會不會是因為豆腐也迅速變熱,泥鰍便不鑽了呢?於是有人提議,將冷藏的豆腐拿出來,和水溫有個溫差,變熱慢一些,泥鰍發現豆腐裏麵會相對而言涼快一些而鑽進去呢?

張悌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開始了第二輪嚐試:結果,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似乎泥鰍們並不理解大人的一番苦心,又很享受的燙死了一批。

第三輪:後放泥鰍,等水開了後再放進去,這樣一下子受不了了便鑽進豆腐,結果失敗,又一批泥鰍在溫泉之中喪失了生命體征……

……

十幾種辦法嚐試之後,隻有兩條泥鰍誤打誤撞的鑽了進去(同一鍋下去的有十數條,但是,鑽進去的隻有這倆)。

對於這個結果,張悌是十分不滿意的,此種表現,隻能證明是個偶然,沒有辦法推而廣之,所以,還是要繼續試驗。

“要不大人……就這樣直接吃了吧,也沒什麼區別。”屬下小心提議道。

“不可!”張悌暴跳如雷:“繼續嚐試!”

他知道,如此做法推出去的話,必將招致一片慘淡,因為毫無新奇之處啊。

此道菜肴賣的就是個噱頭,沒有了草船借箭和萬劍穿身的畫麵感,鬼才會花大價錢品嚐這道菜!

於是,在屬下們的想象力枯竭之前,庫存的豆腐和泥鰍沒有了。

豆腐,可以繼續生產。

泥鰍,隻能去抓了。

問題是,現在已經錯過了野生泥鰍(人工養殖的還沒推廣開來)高產期,即便是有,也都潛藏於“九地之下”,要想短時間內大量獲取,隻能依靠人海戰術了。

堂堂武陵太守如果發動手下的公務員去興師動眾的下地抓泥鰍,說出去是要被笑掉大牙的,豈不是成了地裏刨食的階層了?開什麼玩笑!

於是,有自知之明的張悌,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偉大的人民群眾。

盡可能的發動更多的人,用最短的時間去捕獲最大數額的泥鰍,各種奇思妙想同時開工,才能保證盡快的在王迪之前將菜品推上市場——王迪隻是將武陵的產業轉讓給了自己,別的地方還沒有,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並不著急推出,但是,這種事,宜早不宜遲啊。

隻是,從來沒有從事過相關職業的張悌,“無意”之中忽略了這樣幾件事情:

一.當下乃是農忙的時候,發動大量的百姓用“業餘”時間去不務正業,人民,是有理由不開心的,因為這種行為,隻是一種逢迎領導的形式主義,嚴重衝擊了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