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山組織工作的第一步實施地很順利,在召開全村的黨員幹部會時,他也沒多說什麼,絕大部分黨員幹部就都明白西衝公路對於大石橋村的意義,所以幾乎所有與會的人都支持他的倡議。
而那些黨員幹部們在回去之後不久,就紛紛給了反饋信息,表示已經說通各自的近親屬,人員工具都已經準備好,隻等西衝公路一開工,就奔赴工地。
李中山初步一算,這些黨員幹部近親屬的勞動力差不多有兩百多人,但還遠遠達不到人數要求,所以他緊接著就準備按照第二步計劃,先說服村裏一些大姓德高望重的長輩,然後讓他們幫忙做組織工作。
說到姓氏和宗族,與城裏情況不同的是,在農村裏,很多事情都離不開長輩們的參與,紅白大事自然不必多說,就是鄰裏之間發生一些瑣事糾紛,也往往靠一些長輩們的裁決才能解決。久而久之,這些長輩們就在一個姓氏圈子裏積累起威信,而這種威信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著村裏的安定。
不過,當李中山把這些長輩們請到村部並說明情況後,幾乎所有長輩們的態度都是模棱兩可,也沒有一人當場答應李中山的請求,即便有周支書和劉主任在一旁勸說,大部分長輩們也都沒有給出肯定的答複,隻是說要先回去考慮一番再看。
後來經過周支書和劉主任的提醒李中山才明白,這些長輩們雖然說話比較有分量,但畢竟是勸說人家參加義務勞動,而且時間也不短,他們才沒有把握;因為即使是按當地比較低的工資標準,一個家庭出夫妻兩個勞動力,一個月下來光工錢也有六七千元了。
無奈之下的李中山隻好帶領村委的幾人挨家挨戶做工作,但因為這件事情不小,大部分老百姓都沒有當場表態答應,而且因為大部分勞動力尚在外地未歸,家中的婦女也不敢隨便做出決定。
不過大部分老百姓都會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既然鄉裏已經決定修西衝公路了,為什麼不多撥一點款,還要麻煩村裏出人出力,是不是村裏把修路的錢截留了。對於這一點,李中山和周支書劉主任幾人也是反複和耐心解釋,但也並未馬上得到村民們的理解。
但好在西衝公路還不具備開工的條件,時間還算充足,而且大部分勞動力都在外地,李中山便決定暫時擱置這項工作,轉而進行落實和部署另外兩項工作。
第一項就是建立網上銷售渠道的問題,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要點就是如何尋找會開網店的村民,以及村裏能否提供一些補貼。
因為開網店既要懂得營銷又要會計算機的簡單應用,所以單從文化程度上講,最好是高中畢業才行,但是在農村裏,很難找到一個待業在家的高中畢業生,所以村裏隻能慢慢打聽看哪家村民願意把在外打工的孩子召回來,而這就需要一個尋找的過程,這是一個問題。
而且即使人選找到之後,村裏具體該如何安排,如何留住人又是一個問題。因為大石橋村的辦公經費有限,不可能像在外打工一樣每月發多少工資,畢竟像周支書和劉主任每年也隻有一萬元的誤工補貼,而且下麵各組的組長們也都需要村裏解決誤工補貼,所以村裏暫時是拿不出錢來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