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等人得意之際,慕太傅突然開口了。
“皇上,此時興修水利定是來不及的,故當前之急就是賑濟救災,安撫人心。《管子?度地》中說:‘善為國者,必先除五害。’幹旱便在其中。曆來天災對朝廷及百姓的危害都極大,若不妥善處理此事,那後果就是不堪設想啊!”
此話一出,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方才梁大人說的辦法,朕不是沒有考慮過,但正如謝大人說的,此時造渠為時已晚。太傅所說正和朕的心意,當務之急確是賑濟救災,民心安穩了,我們才能有下一步的動作。”
丞相的笑意瞬間僵住了,慕熙一番話,皇帝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這口氣,實難咽下!
“皇上,老臣認為,賑濟救災是一計,但興修水利也是刻不容緩!如不及時引水造渠,若是幹旱持續不盡,那後唐……可就危險了呀!”
皇帝皺了皺眉,不能否定丞相之言。現今大夏對後唐虎視眈眈,若後唐再起內亂,豈不是為敵人做了嫁衣?
“太傅,你如何看?”
猶豫之際,皇帝還是問了慕熙,而這一問,丞相心裏就更恨了。
“皇上,臣以為丞相所說言之有理。”
慕熙這話一出,不僅是皇帝,連丞相也挑了眉。
“太傅……何意?”
慕熙上前一步,對皇帝拱了拱手,這才說道:“《荀子?王製》曾提到:‘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臧,以時決塞,歲雖凶敗水旱,使民有所耕艾。’興修水利實乃對抗幹旱之妙法。然此事,可放在賑濟救災之後。”
慕熙此話說得巧妙,明為讚同了丞相所言,實際上還是否決了。
這之後……那就不知道會拖到什麼時候了。但慕熙忠心後唐,也不會讓此事拖得太久,水利乃是利國的大事,他還不至於會為了和丞相作對,而枉顧百萬後唐百姓。
果然,得聖心的人無論說什麼,皇帝都會下意識往好的方麵想,更何況這人說的本就是有利於江山社稷的事情。
皇帝頓時就同意了慕熙的說法,丞相則是滿臉不甘願,卻也無可奈何,隻能在賑災的人選上花點功夫。修水利的事還沒有眉目,丞相自然要抓緊眼前的事物,不能再讓太子黨得了先機。
見慕熙並沒有說此事何人去做,丞相連忙說道:“此舉甚妙!三皇子一向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由他去做此事,再合適不過了。”
掩去眼中的緊張,丞相隻等著皇帝的回複。
而剛才沒有立到功的梁大人見此,也是不肯放過這個機會。
“皇上,丞相所言甚是。三皇子心係後唐百姓,聽聞此噩耗後恨不得立馬趕去災區,為皇上排憂解難。”
有了出頭鳥,剩下的人也不再畏首畏尾,誰不知道皇帝對三皇子寵愛有加,要不是缺了個嫡出的名分,太子早就換人了!
此時朝堂上已沒有了先前的吵鬧,一片附和聲。
謝大人見此,連忙朝慕熙使了眼色,慕熙卻是不理會,謝大人也是無奈。
皇帝掃了一眼站在下麵的各皇子,從早朝開始,各皇子就沒有說過一句話,看來是早知此事,任由旗下官員為自己爭奪,而他們自個兒也就不會被懷疑。
“此事交由三皇子不大妥當,還是讓太子去做吧!”
輕飄飄的一句話,沒有理由,直接回絕了朝廷一半官員的意思。
眾人不解,卻沒人敢問出來,皇帝決定的事,誰敢左右?
這下謝大人一幹人算是放心了,怪不得慕熙沒有說話呢,原來是料定了皇帝不會讓三皇子去做這個事情!
這次早朝,最開心的莫過於慕熙等保太子的人了。
謝大人隨慕熙一同跟隨太子回了東宮,眼下長安城的人都知道慕熙與謝大人乃太子黨,他們自然也不怕什麼。
一個太子能有幾個心腹之人,皇帝也是不會在意的,畢竟當初他也是那樣過來的。
到東宮後,太子吩咐下人上了茶,便和慕熙二人進書房密談。
還未坐下,謝大人就忍不不住大笑起來,丞相在朝堂上的表情實在是太好笑了,他們又打了漂亮的一仗。
“這個丞相,真是笑死我了。”
聽到謝大人的話,太子與慕熙並沒有什麼強烈的反應,就隻是淡淡的笑了,可他們眼中都是滿滿的喜悅。
當上太子以來,三皇子一黨就一直和他作對,陰謀一個接著一個,要不是身邊有可信之人的幫襯,他這個太子早就被拉下馬了,畢竟皇帝最寵愛的還是三皇子。
太子李玨自小就平凡,因著皇後的關係,從不敢與皇帝太過親近,始終有一股距離感。
但三皇子就不一樣了,皇帝寵貴妃,貴妃呢,也不像皇後那樣注意形式,自然就讓自己的兒子多多接近皇帝,自然就深得皇帝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