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蒙古人攻占中都,金帝被迫移都汴梁之後,東北各個勢力相後雄起,遼陽更成為了所有勢力爭奪的焦點。當年無論是耶律留哥的東遼,還是蒲鮮萬奴的東夏國,都曾經將都城設在遼陽。
經曆數十年的戰亂,當蒙古人重新控製遼陽時,遼陽已經成為了一座極其破敗的城池。為了防備東遼軍,窩闊台將東遼軍駐地遷至沈州。也速不花進駐遼陽後,為了不被猜疑,幹脆將已經慘破不堪的城牆拆個精光,隻留下了些木柵。對於遼陽城,也速不花既沒能力,也不願意經營。
遼陽城,自此愈加衰敗。
高麗之戰結束,當隻不幹失蹤的消息傳開之後,遼陽城,卻以讓人極為驚詫的速度,突然就繁榮了起來。
在遼陽府最中心的街道,距王府不遠之處,一幢三層的嶄新酒樓,正在開門迎客。這酒樓外表看似平實,卻是堅固無比,條石壘成牆基,牆體則由黃土夯成,。與遼陽城內,其他低矮而雜亂的木房相比,猶如鶴立雞群。遠遠望去,似乎如同一個的城堡。
太陽西斜,酷暑漸散,整個遼陽城似乎突然就驚醒了過來。街上人來人往,喧鬧聲漸起,攤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間或數個蒙古大漢昂首撞過人群,或是順手抓走攤販上的一些零碎售品,或是捏抓一些閃避不及的過往婦人,或是朝著幾個擋道的人踹上幾腳。
但無論被碰到的是誰,都對著這些蒙古茹頭哈腰,臉上不敢有絲毫怒色。
然而,即使是蠻橫如茨蒙古人,到了酒樓門口,也不自禁地放緩腳步,以免衝撞了正在進入酒樓中的客人。
進入這酒樓中的人,有蒙古人、有色目人、有契丹人,當然更多的是漢人。這些人服飾各異,卻無不衣冠整潔鮮亮。
此時,酒樓的門外,正站著一個年約三十的漢子。此人麵目平實,身著麻布褂,腰別一把三股叉劍,正呆呆地看著門上的招牌,上書四個精瘦大字“石忽酒樓”。
此人,正是丁武。
熟悉的招牌、明顯出自趙權筆跡的字體,以及酒樓之中傳出的淡淡酒香,都讓丁武在驚訝之餘,生出一股欣喜。
看來,那批人在南京府,混得還是不錯的啊!
酒樓門前,有兩個眉清目秀、外表伶俐的夥子,正在不斷的將客人引入酒樓。其中一人見到呆立門前的丁武,走過來對他微微一笑,問道:“請問客官,您是要入內用膳?”
丁武下意識地點零頭。
“客官,可有預定?”
丁武有些茫然地搖了搖頭。
“那,客官請隨我來。”
丁武點零頭,隨夥子走入酒樓。
寬大的一樓,被分隔成兩個部分,一半是迎賓的門堂與櫃台,一大半是開放的後廚。數十個統一著裝的夥計正在穿梭忙碌,卻井然有序。
丁武被直接引上二樓。二樓麵積與一樓相比,大了兩倍有餘,四五十張或大或的食桌,已有近半的客人入座。菜香與酒香撲鼻而入,讓丁武不由食指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