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確定要在崗後設立“撫鬆縣”,自然得先在此駐紮一支部隊。
眼前有現成的營寨可以使用,馬德鎧便領著一千東真軍暫居於此。李元受命,成為首任撫鬆縣的“代理縣長”。
此戰中,洪福源手下的三百多戰兵以及三千的輔兵,成為南京府目前最大的收獲。這是用錢也買不到的免動力資源。
百夫長全部處死之後,加上火羅村中收集的數百蒙古兵,南京府勞役營人數又增加了四千人。
李元這裏總共分到了一千五百個勞役,加上洪福源的戰敗賠償,撫鬆縣的建設,就此轟轟烈烈的展開。
用敵饒人,花敵饒錢,建自己的城池,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辛邦傑率餘下的東真軍,與侍其軸一起,回南京府休整。
當然,讓辛邦傑趕回南京府,不是逼著他趕緊完婚,而是因為“海東軍事學院”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內開張。
此戰中,東真軍最大危機,並非是因為將帥不夠善戰,也非軍士不夠勇猛。而是後備兵力的嚴重不足。
保證後續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成為東真軍的首要任務。
但是,如何吸收兵源,如何訓練新兵,如果把輔兵管理成民兵,以及對百夫長以上的官兵如何進行更深階段的培訓,趙權還沒來得及理清一個完整的思路。
這些都需要辛邦傑——這個海東軍事學院的代理院長,一手去操辦。
另外一個比較敏感的事情就是,未來如果南京府在大氏手下順利立國,那麼這支軍隊到底要聽令於誰?
這關係如果沒有處理好,南京府立國的那一,也許就是其覆亡的那一刻。
陣亡351人、傷780,全是戰兵,戰損近二成。而且傷兵中近半為重傷。跟火羅村隻受傷不到百人相比,這個戰績讓辛邦傑直搖頭。
這也讓他有些猶豫,是否該接受軍事學院代理院長這個職位。
所有人都清楚,既然以後所有的中級軍官都必須出自軍事學院,那這個院長便會是軍隊中的最高領導者。掌控部隊,便意味著掌控了政權的一牽
在辛邦傑的堅持下,他的“代理院長”職位,變成了“代理副院長”。院長一職最終暫時空在那,等趙權從和林回來以後再議。
在取得南京府大戰勝利之後的第一次會議上,不僅是辛邦傑,幾乎每個人都領了一大堆的任務。
侍其軸、李治、元好問、姚樞要發動各自的關係網,從遼西、遼南、燕京、河北各地,召集或是鼓動各種人才來投。儒、醫、工、匠、農、牧,什麼人這邊都缺。
最缺的,當然還是漢人。
南京府這個蛋糕已經準備開始製作,趙權絕不能讓這裏成為女真人、高麗人甚至是蒙古饒地盤,唯一的辦法,就是到處搜羅漢人來充。
剛建的撫鬆縣,應該是個比較不錯的移民目標的。起碼離遼西會近些,而且有千裏沃野之地,稍微整治下便能有萬頃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