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度量衡(1 / 2)

李治要領著人,繼續探查南京府周邊的地形,尤其是礦產。趙權深知,東北這地方,礦產極為豐富,隻是他也隻能給李治一些大概的位置,能挖到什麼東西,更多還是得靠運氣。

這一年多來,運氣算是不錯,挖到了一個型的鐵礦與一座中型煤礦,還找到了一些石油。

不過對於石油的開發與利用,目前還隻是處於初級階段。趙權還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精煉,有猛火油可用,已經算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了。至於煤油、汽油之類的東西,還需要時間。

負責軍械改進與製造的李毅中,在戰前除了打製出一百套完完整整的人馬具裝鎧甲之外,就是研製出用彈弓發射的陶丸。

陶丸雖然打不死人,但隻要擊中人臉,炸開之後,便可令敵基本喪失戰鬥力。關鍵是陶丸製作簡單,成本低廉,想要多少,便可在短時間內無限的供應。

對於守城的士兵來,這絕對是性價比相當高的一種武器。

下一步,可以考慮,在陶丸之中,加點什麼料……

為了使大量製作出來的陶丸,有統一的重量與大,李毅中在李治與陳耀的支持下,被迫開始重新整理統一的度量衡。

標準化作業啊,這是一定得要推行的事情。

“可以開始推行以‘米’為基準單位的度量衡了!”趙權有點興奮地琢磨著。

“史言黃帝命‘隸首作算數’,又言黃帝設‘五量’,即權衡、鬥斛、尺丈、裏步、十百。少昊也‘同度量、調律長’,虞舜接堯之位後,更是‘同律度量衡’。”李治開始搖頭晃腦地道。

黃帝就開始設計度量衡?趙權臉露不相信的神色,不過他突然有些好奇,古代的冉底是用什麼來確定長度、重量與容積單位的?

李治似乎看到了趙權的疑惑,接著道:“《孔子家語》有言: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則也。”

趙權聽得一怔一怔,有些不可思議。忍不住地伸出手指頭,自己比劃起來。

中指中節上一橫紋稱為“布指”,這是一寸?

大拇指與中指一叉的距離,這是一尺?

兩臂伸長的長度,這是八尺?

好像差不多,可問題是,每個饒手指長度、臂長完全不一樣啊!

李治又搖頭晃腦地道:“《孔叢子》中有記: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四尺謂之仞,倍仞謂之尋。尋,舒兩肱也,倍尋謂之常,一手之盛謂之諡,兩手謂之掬。”

李治看出了趙權的疑惑,便引經據點地跟他解釋,到底什麼是跬、步、仞、尋、常、諡、掬。但是趙權卻更加迷糊了。

“李先生,古人與今人都是這麼確定長度的?”趙權忍不住問道。

李治搖了搖頭,:“《漢書律令誌》中有載: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黃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中,一黍之廣,度之九十九分,黃鍾之長,一分為一分,十分為寸。

黃鍾長九寸,可以橫排黑黍百粒。如果是能裝一千二百粒黑黍的容器,那就是黃鍾之龠,二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