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軍隊,可以自巴掌城登陸,以登州為駐紮之地,控製益都至登州的戰場,為益都保證後方的安全,助李璮盡可能的守住益都。如此,哪怕益都被攻破,李璮也可以撤至登州,繼續與元軍作戰。”
趙權眼睛微微一亮。
姚樞卻搖了搖頭說道:“李璮此人,剛愎自用,總會有種莫明其妙的自信。他既然輕易起兵,就說明他不會相信自己會敗於忽必烈之手。因此,我的判斷,他大致會攻出去,先占濟南,而不是固守益都。
曆年以來,無論是李璮還是其父李全,總是覺得可以把宋國玩弄於股掌之間。對於宋國,需要時便以山東之地投附,不需要時轉眼便反目為敵。這一對父子,都屬狼子野心之輩,卻偏又眼高手低,不足以成大事。
李璮希望利用宋國、利用大權國的支持,來達到他的目的。但是在他心底,絕對不會相信也不會依賴於外部的援助力量。
近年來,益都不斷加強在登州的駐軍,便可證明這一點。李璮始終沒有接納我們,反而一直在防備我們,擔心他的後路會被我們所占。
因此,我以為,李璮絕不會把登州讓給我們作為駐軍之地。而且必然不會允許我們的軍隊自巴掌城登陸。”
姚樞對李璮的分析,可謂入木三分。
眾人不由地齊齊歎了口氣,這樣的人,別說是豬隊友,甚至連當隊友的資格都不行。
歎息一陣,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趙權。
參戰或不參戰,都有利有弊。大權國如今也未必就無法承受一場戰敗的損失,隻是如何評估這樣的損失是否值的,每個人的角度都會有所不同。
但是,若是為了一個不歡迎自己、懷疑自己、不能並肩作戰的人而戰,顯然沒有人會願意。帶著這種情緒介入戰爭,無論對中樞高官還是普通將士的軍心,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未戰,而先現敗征。這樣的戰爭,還有意義嗎?
趙權手指輕叩桌麵,沉吟良久,緩緩說道:
“我以為,大權國與元國的戰爭,並非在一城一池一地的爭奪。而必將是國與國之間實力的比拚。
將士作戰是否勇猛、帥官領兵是否機智、武器裝備是否精良,這些都是決定一場小規模戰爭勝負的關鍵。
但是,在長期的戰爭之中,能否保證有一個正常運轉的大後方,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如此,有源源不斷的物資糧草供應,有充足的兵源補足,有可供受傷將士充分休整的安全之地。咱們首先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哪怕一兩場戰爭失敗了,不要緊,總會有機會重新再來。”
嗯,打不過,得有地方跑。這是大夥兒對國主這段話的理解。
相對中原,大權國在這方麵確實具備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其實宋國之所以能在與金、蒙的對抗之中撐了這麼多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宋國主要的產糧地,幾乎都未曾遭遇過兵災。
不過,自從四川被打爛之後,全國的供給壓力,全部集中在江南與兩浙之地,便讓其有些不堪重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