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生不逢時(1 / 2)

南宋末年,自趙禥之後,幾個小皇帝都是短命鬼。如今這個趙權沒聽說過的“趙舒”,顯然也活不了太長的時間。

哪怕自己什麼都不做,趙溢最少也有五六成的機會繼承宋國的皇位。

這種感覺,尤如吃了一隻由巧克力精製而成的蒼蠅,感覺極度惡心,入口卻相當甜美。

真香魔咒嗎?

那麼,現在到底在做何選擇?

是按照既定的策略,盡大權國最大的努力,在保證軍隊不遭受重大損失的前提下,能救多少百姓算多少。而後等忽必烈蹂躪完宋國之後,大權軍再慢慢收拾殘破河山?

或是不顧傷亡、傾盡全力,開始全軍南下,在宋室被元滅掉之前,救援臨安?

可是,臨安的君臣,到底還能撐多久?

提前向元軍全麵宣戰,對於旅順諸公來說,倒是沒有任何障礙。尤其是軍中將領,不少人的態度都是——無論如何先打再說!

但是怎麼打,從哪裏打起,派誰先去打?

忽必烈手中的軍隊,已經成了一個無法統計的數字。

倒不是因為緝偵局的情報收集工作做得不夠到位,而是因為,每一支元軍的數量,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

有些漢軍偷偷解散消失不見,有些流民被充入軍隊隨即死在各個戰場之上,而有些宋軍則整支整支軍隊地投降,成為元國新軍。

也許連忽必烈自己,都已經無法搞得清楚,自己到底擁有多少可戰之兵。

但是,不管元軍現在有多少兵力,單就數量來說,是大權國軍隊遠遠無法相比的。如果此時選擇與元軍直麵對戰,大權國哪怕可以獲勝,也必將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

還好,戰爭從來就不是以人數的多寡來論勝負。否則數百年來,宋國也不會被契丹、女真與蒙古人接連打得狼狽不堪。

雙方的這場戰爭,一旦開始便注定是一場不死不休之戰。

從長遠來說,勝利的天平無疑是偏向於大權國。

有整個東北源源不斷的物資產出、有平壤省與萁國的傾力支持,加上趨於穩定的中原,完全可以滿足大權國數十萬軍隊征戰之需。

而忽必烈哪怕吞並了整個宋國,也是慘破不堪、生產秩序早已經被打亂的宋國。以劫掠來支持戰爭,在短時間內是很爽,但時間一長劫無可劫之時,便會是頹敗的開始。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依然是宋國君臣,能守得住臨安。能守到大權國主力軍隊越過黃河、突破淮水、長江的時候。

問題,又繞回了原點。

宋國,能守得住臨安嗎?

或者說,宋國會願意死戰而等到大權國軍隊的到來嗎?

畢竟,有可能擁有大義名份的,是趙溢,而不是大權國的國主趙權!

劉秉忠靜靜地聽著趙權、侍其軸、梁申與辛邦傑四人議事,神情肅穆,他是第一次被邀請參加大權國最高層的四人會議,但是劉秉忠並沒有感到任何的榮幸。

這個國家的高層已經沒有自己的位置了,這是劉秉忠很早以前就知道的事實,所以他才會把自己“發配”到萁國為相。

這些年萁國不僅在短短數年的時間裏,便恢複了秩序、徹底消彌了高麗前朝的所有影響力,還為大權國安撫中原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支持。

成就與能力,早已是有目共睹。能否真正進入大權國中樞高層,劉秉忠其實已經不太在意了,但是通過這種最高層的會議,接觸到了大權國許多真正的機密,對於劉秉忠而言,這才是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