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張、丁兩位參謀的意見,隻要拖住李恒的輜重營,讓這批糧草輜重無法順利運抵潭州,便可完成此戰目標。
但是,這個最穩妥的軍事方案,被文天祥直接否決。
也許是想再一次證明自己的作戰指揮能力;也許是為了一雪空坑之敗的恥辱;也許是為了徹底激發出這些宋兵胸中已經剩下不多的血性。甫一接戰,文天祥便將五萬士兵全線壓上。
沒有任何計謀、不講求任何戰陣配合、甚至不給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一路硬剛。
還好,這支宋軍的兵力畢竟遠遠多於元軍。
還好,宋軍的兵甲裝備遠遠勝於元軍。
還好,已經西撤的忽必烈,並未再派出騎兵回頭接應。
讓張、丁兩位參謀尤其感到痛苦的是,他們倆得費上全身的精力,才能摁住拔劍準備跟著士卒衝殺的文天祥。
很難想象,自大權國軍隊跟隨元軍南下之後,最激烈的戰爭,竟然都是由文天祥主導的。
此戰一口氣廝殺了整整六個時辰。
在文天祥部付出近兩萬人傷亡的代價、李恒戰死之後,元軍終於崩潰了。餘下數千人,潰散於茫茫夜色之中,不知去向。
這些人,已經不足為懼。
六天之後,一路狂奔的忽必烈,終於進入了潭州。
半路上,為了應付又一支突然出現的大權國軍隊,忽必烈再次分出了五千人馬。最終與他一起進入潭州城的,隻剩下了三萬五千人。
荊湖南路十萬元軍,有三萬被張世傑纏在了衡陽,一萬作為前鋒已經向湘西開拔。加上忽必烈的人馬,潭州現有總兵力,連十萬都還不到。
忽必烈終於明白了,自撤出臨安開始,自己便落入了權國軍隊的圈套。
他們這是在采取一切的手段,將自己的兵馬進行切割,再分而食之。
然而,這卻是一場陽謀。
哪怕自己可以將所有人馬全部撤至潭州,潭州也根本沒這麼多的糧草,可以支撐二十萬大軍所需。
潭州,勢必守不住了!
可是,沒等忽必烈做出繼續西撤的決定,湘江之上,又出現了無數的戰艦。
浩浩蕩蕩,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盡頭,更不知到底有少船隻有多少兵力。
而緊隨著元軍主力,從臨安一直追擊而來的四萬權國軍隊,也已經逼至潭州。
元軍上下,無論將官兵卒,無不勃然大怒。
這權國,欺人太甚!
從中原到江南,從臨安到潭州,如影隨形、死纏爛打。擺不脫、甩不掉,卻又總是不肯擺開陣式進行公平的對決。
而且還總是利用宋國兵卒,來消耗自己的兵力與士氣。
在所有的元軍士兵看來,這是一支天下最無恥、最膽怯的軍隊。可是,他們又不得不承認,這也是一支他們最難以戰勝的軍隊。
潭州終將不可能守得住,但是若不在此與權軍主力一戰,並將其重挫,他們是不可能平安撤至兩千裏之遠的大理。
這一次,權國軍隊成功地激起了潭州近十萬元軍的滔天怒火與踔厲的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