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熾熱的高溫,將泥土的地麵曬得滾熱,腳掌踩在堅硬的泥土之上,頓時,一股熱浪穿透鞋底,從腳底湧了上來,道路上的行人,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不由地抱怨這樣炎熱的氣。
關中六月,恰恰是盛夏來臨之際,在寬敞的路麵上,兩位青年人大汗淋漓的行走著。
“蘇兄,前麵就是崤山了。”看著前方兩側的懸崖峭壁,子渝提醒道。
扶蘇點零頭,不用子渝,扶蘇也看見了,在前方三十步的道路一旁,有一塊石碑矗立在那裏,上麵銘刻著“崤山”二字。
道路一進入崤山,立即變得狹窄,崎嶇。扶蘇抬頭,兩側便是懸崖峭壁,生長在懸崖之上的鬆柏遮蔽日,茂盛的樹葉,擋住了大部分的陽光。使得這山間道路變得有些陰涼,不複之前道路上的炎熱。
“當年穆公的霸業折戟於此啊!”扶蘇看著這險峻的地勢,不無感慨。
在四百年前,秦穆公在良臣百裏奚,蹇叔,由餘的輔佐下,順利的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霸業初成,讓秦國威震下諸侯。
可在周襄王二十五年,穆公欲滅鄭國,派遣三大將,三百乘,奔襲鄭國,卻被鄭國的商人鉉高用犒軍之計嚇退,秦軍回師途中,晉國在崤山設下埋伏,導致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的霸業自此折戟沉沙。
其後,穆公死後,實行人殉製度,殉葬一百七十七人,導致秦國失去了一大批賢臣,國人作《黃鳥》哀之,秦國由此衰落。
自此之後,秦國連續四代昏政,幾近傾覆,直至秦獻公繼位,局勢才稍有好轉,再之後,就是孝公繼位,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廢除人殉製度。
子渝看著兩側的懸崖峭壁,點零頭道:“這裏的確是設伏的好地方,秦軍在此敗的並不冤。”
扶蘇忽然道:“隻不過,以後這裏恐怕再也無法重演崤山之戰的故事了……”
崤山之戰,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戰車在狹窄的山道之中,行動緩慢。而戰車,雖然此時在戰爭中仍有應用,可是,已經到了被淘汰的邊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靈活輕便的騎兵。
四百年前車兵需要花費兩三個時辰才能渡過的崤山險,此刻騎兵隻需要一刻鍾多一會兒就能通過。想像晉軍那樣,利用崤山道路崎嶇,通過遲滯車兵,然後達到以弱勝強的戰爭策略已經完全失效。
時代的進步,使得戰爭的方式也出現了翻覆地的變化。
矛和盾都在升級,戰爭總是在以螺旋的方式進行上升。不可能出現可以戳破一切的矛,也不可能出現可以擋住一切的盾。
在春秋時代,戰車,是衡量一個國家戰爭實力的重要標準,萬乘之國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一個國家有一萬輛戰車,那麼在春秋那個時代,就是首屈一指的霸主。
所以,崤山崎嶇的道路和險峻的地形,然阻礙著戰車的前進,戰車反而成為軍隊的累贅。
可是,現在車兵是個什麼東西?
戰國時代,列國攻伐頻頻,戰爭當中,已經很少使用到戰車。就比如,長平之戰這樣的兩國戰略級別的戰爭,雙方總參戰兵力接近百萬人次,可是,有戰車出現麼?白起用的是五千騎兵切斷了趙軍和營壘之間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