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施作為上郡的郡治所在,加上其並非在麵對胡饒前沿位置,故而,在這裏,有著頗為豐富的資源互相交換。
在這樣的地方,邊貿的發達遠超其他地方。
“啟稟公子,在不遠處就有一處交易的集剩”吏員拱手回複,然後便領著扶蘇前往。
不多一會兒,扶蘇便看到前方變的極為熱鬧起來,這裏的繁華程度甚至於不遜色於鹹陽。
街市上,來來往往商人不斷,有商旅手中握有極為優質狐皮等貴重之物,正在與一旁的商人交換粟米,鹽巴等一些基礎的生活物品。
還有一些,則是將內地的絲綢帶到了這裏。
扶蘇知道,絲綢這樣的物品不管在何處都是廣收好評,其光滑的質地,漂亮的紋路,會讓擁有很多財富的貴族第一時間愛上這樣的東西。
這一點,不管是在大秦這邊,還是胡人那邊,都是一樣的。
在鹹陽,一匹蜀錦價值千金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即便如此,也是有價無市,縱然手握財富,也難以得到。
因為,這同樣是地位的象征。
而鹽巴,粟米對於胡人那邊的中下層就變的極為重要了,人可以長時間吃不飽,但絕對不可以長時間不攝入鹽。
而粟米,對於保證一個中等部落或是部落的生存就顯得尤為關鍵,因為在草原上,雖然牧民多是以放牧為生,可是對於身處底層的牧民,根本沒資格享有肉食,即便是奶酪,能吃到也是非常可憐。
因為,上層的貴族會第一時間將這些部落的資源盡數征集走,根本不管這些部落的死活。
至於反抗,這樣的選擇,從未紮根在遊牧民族的血液之鄭
他們隻會在那些貴族的帶領下,一次次南下,悍然入侵。倘若破關而入,自然是賺的盆滿缽滿,有了存活到來年的希望。而一無所獲,隻能哀求這一年的冬不要過於寒冷,將大批的牛羊凍死凍傷。
遊牧民族的問題,其實是一直困擾中國封建王朝的問題。
故而,中國每每強盛之時,都會選擇大舉北上,一次次的逐亡追北,而當王朝衰落之際,遊牧民族一旦誕生一位極為傑出的首領,那對於中國所產生的的威力將是極具破壞性的。
就比如眼下大秦所需要麵對的匈奴。秦亡之際,匈奴趁機崛起,又應運而生兩位傑出的首領,生生壓製了漢室七十年。
自管仲尊王攘夷以來,華夏就從來沒有如此被異族欺淩過。
直至衛青霍去病率軍北伐,才終結了匈奴製霸東北亞的時代。
行走在繁華的街市之中,扶蘇目光所及,所看到的,讓他心中充滿了好奇。
或許,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並不是然為敵,甚至某種程度上來,是然互補的情況。
雙方都有需要對方物資的情況。如果農耕文明當中的百姓擁有遊牧民族的肉食攝取,將會成長了更加健壯。
而遊牧民族所存在的問題便是環境的脆弱與惡劣,根本承載不起過多的人口,故而,滿清在蒙古實行限製人口的政策,每個部落超出人口,立即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