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前線捷報(2 / 2)

就算是山東的那些舊貴族,也不得不承認嬴政的的確確是一代雄主豪傑,與他同時代相爭,注定是一場淪為背景板的悲劇。

廷議到此結束。

群臣對於這道詔命雖然有些非議,隻不過,並未掀起太大的波瀾。

與他們而言,不過是皇帝改一個稱號罷了!並不涉及他們本身的利益。

而經過幾的發酵,這件事也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雖有些議論,不過也沒什麼大不聊。

扶蘇知道,這是因為詔書上關於嬴政那一塊的地方,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嬴政的千秋功績,是不能否定也無法否定的。

倘若詔書之中換一套辭,隻怕關中的百姓未必如此溫柔了,就算不鬧出什麼亂子,想來也是會與秦廷離心離德。

隻不過,扶蘇將自己推脫成功勞不夠,再加上有李斯為他分擔了大半的火力,是故,扶蘇此時麵臨的壓力其實並不是很大。

之後,扶蘇旋即舉行了一個封王大典,韓成在大典結束之後,旋即登上了去往韓國故地的行程。

與此同時,扶蘇此時也接到了來自前線的奏報。

章邯果然不負所望,大敗田臧數十萬大軍,並且在交戰過程中,陣斬田臧,一時之間,秦軍士氣大漲。

扶蘇略微思忖,旋即回書一封,要求章邯暫緩進攻。

扶蘇知道,現在這個時候,倘若章邯繼續進攻,必然會令那些六國貴族聯手起來,一同對付秦國。

如此一來,倒是大大的不妙!

索性不如暫時鬆一波,隻要沒有外力壓迫,那些六國貴族,想要彼此聯手,隻怕是比登還難。

常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利益,彼此之間打的不可開交,如此一來,焉能合力抗秦?

縱觀戰國曆史上發起了曆次合縱,成功者鮮有,失敗者卻是不少。

原因何在?便是合縱軍隊並非一家,隻需要拖延,最後這合縱大軍多半會不戰自潰。

就比如那鮮有成功的幾次,其中也是充滿了運氣。

比如五國滅齊,在此之前就多方斡旋,商議了不知多少時間,糧草如何分配,派遣多少兵馬,事後攻占的城池如何分配等等這些問題,每一項都是阻撓合縱進行下去的因素。

還是最後關頭,秦軍一馬當先,率先吸引了齊國大半的主力,才為樂毅攻破齊國創造了契機。

而那一次,秦國雖然出力頗多,可是事後分享的利益卻是相當微薄。

其中一塊陶地,還是鑽空子占下來的。

隻不過,那一戰秦國得到的最大好處就是齊國從此衰落下去了,再也無法與秦對抗,為之後秦一統下奠定了根基。

扶蘇想到前兩日的那道去除皇帝尊號的詔命,相信也快傳到那些舊貴族的耳中了。

此時秦軍再暫緩進攻,無疑,極大表明了他扶蘇的誠意。

在這個時候,就算是有人處心積慮想要聯合其他人抗秦,也要擔心秦國要是發瘋,將其重創,那得便夷可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