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改革軍製,毋庸置疑,需要一個極佳的人選。
而這個人選,扶蘇選擇了自己。
其他不管是誰,想要壓服軍中的將校,然後順利推行軍製,都是一個極難。
有些威望足夠,但其能力不行,或者根本就不是與扶蘇一條心。
扶蘇又豈會讓這樣的人去主持如此重要的工作?
而有些能力足夠,但其威望,資曆都遠遠不夠,如此自然不能令眾人心服。
而有些不管是能力,還是威望都達到了要求,可是牽扯太多。
就比如蒙恬……
這軍中有大半的人與蒙氏都或多或少有些關係,而軍製改革毋庸置疑會觸動其中相當一部分饒利益。
而倘若到了那時,讓蒙氏作何選擇?
選擇扶蘇這個皇帝,勢必與大多數人結怨,這是如今蒙家決然不會去做的事情,而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暗中阻撓軍製改革,無疑又會惹惱了扶蘇。
是故,這件事一開始,蒙氏隻能隱居幕後,坐視不管。
這般沉默的態度,已然給予了扶蘇莫大的支持。
而扶蘇之所以能夠如此,也是多虧了之前在草原上大敗了東胡和匈奴兩大部族,足以證明扶蘇在軍事上縱然不能位列名將,但也絕不是一個軍事白癡。
甚至於對於軍事的了解,已然和許多將領達到了相差不多的地步。
再加上有皇權加持,如今的扶蘇,要改革軍製,實話,雖有阻力,但卻是扶蘇可以接受的範圍。
一道道改革的命令自鹹陽宮中發出,而此時,蒙恬這些時日亦是在鹹陽宮鄭
縱然蒙氏不能出麵主持這項事務,可是,蒙氏畢竟對於秦國的軍事頗為熟悉和了解。
蒙氏至今已經在秦國曆經三代有餘,是大秦當之無愧的軍功世家,而當昔年的王氏衰落之後,更是位列第一位。
自然,蒙氏對於秦軍上上下下的想法都頗為熟悉和了解。
而扶蘇將蒙恬拉過來一起商討軍製改革的內容,本質上來,就是避免自己犯錯。
蒙恬的意見某種程度上就是代表著秦軍上上下下的意見,扶蘇自然也要多番照顧,為軍製變革減少阻力。
而另一方麵,也是安撫人心,有蒙恬在,無疑能為扶蘇分擔些許壓力。
當第一批軍製改革的內容下達之後,扶蘇實實在在休息了幾日,扶蘇處理政務,全然不似嬴政。
嬴政簡直就是秦版的朱元璋,堪稱勞模,要知道嬴政在世的時候,每批閱的奏章就滿滿的一大箱子,足有百十來斤,而這還是最少的時候。
更多的時候,嬴政所麵臨的是幾大箱子的奏章,甚至到了晚上,嬴政還要加班加點,點上蠟燭,繼續完成政務。
治理如此龐大的疆域,所耗費的心神和體力,早已經到了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就算是李斯,工作量也比嬴政上不少,畢竟李斯身邊還有一個丞相府,還有左右二丞,可以為其分擔工作。
但嬴政完全不同,他需要通過浩如煙海的奏章去了解整個帝國,半點都來不得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