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詩聖義舍(2 / 2)

說來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生時窮困,死後富貴的杜甫,瞬間成為了無生城中排名靠前的富豪,而一生憂國憂民的詩聖,則是說了一句在無生城廣泛流傳的話:

“我之財富,取之於萬民,自當用之於萬民,吾不取分毫。”

於是,杜甫傾渾身之財貨,在無生城城西廣通街盡頭的繁華之地,購置了七百畝土地,用來興建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廣廈千萬間,用來大庇天下寒士的義舍。

興建義舍時,由於購置土地所費太巨,在營造義舍的圍牆時,很多人勸杜甫在義舍的周圍圍上一圈一人高的籬笆牆就好了,籬笆牆用料簡單,且花費甚小,作為免費提供應急膳食的義舍,讓前來投奔的人有屋住就可以了,加之來義舍的人都是窮困之人,根本不會有人前來搶劫或者是偷盜,牆不牆的也就沒什麼必要。

杜甫對這一提議是搖頭拒絕,堅持采用兩人高的木牆,將義舍圍的嚴嚴實實,並說道:

“來義舍之人,隻是因一時之窮困,來此處食用幾日餐食果腹,待度過一段時間的苦難後,必會外出尋那自身上進之路,因此,若是在上進路上,被人因曾在義舍混飯吃、求果腹的經曆而譏諷調笑的話,輕則影響此人臉麵和信念,重則影響此人前進之路。

因此,圍牆必須夠高,且不能有一絲外泄的縫隙。

義舍,不僅僅是供人果腹暫避的居所,更應是能為世人遮掩一二的場所。

至於營造的費用,舍去那些無用的裝飾和擺設即可。”

正是靠著詩聖杜甫的堅持,這占地七百畝的義舍,方才擁有了那能替天下寒士們遮一時之羞的木牆,義舍內那每處占地兩畝,一共營造了三百間的義殿內,除了窗戶、圍牆、木板床和被褥外,別無他物。

而那位於義舍最中央,占地接近三十畝的餐堂內,同樣是隻有方桌、條凳和碗筷,義舍內所有的物品和建築,全部都是最為質樸的樣子和不著一色、毫無雕飾的樣子。

最為人們敬佩的,就是當從義舍中走出,得到過義舍幫助的人們獲得成功後,返回義舍想要捐錢捐物時,杜甫是這樣說的:

“你們和我不同,你們除了那些生前有子嗣的,能享受到幾代後人的祭祀錢外,隨著血脈的稀薄,祭祀的錢早晚不再會有,而那些沒有子嗣的,更是一分祭祀錢都無,因此,你們掙得每一文錢,都是異常不易的。

而我不同,雖然生前窮困了些,後代們也沒有什麼大富大貴之輩,但是幸好我在陽間還是略有薄名,每年都會有不少的各地百姓專門在我忌日時燒的祭祀錢,甚至還有地方給我建了祠,也能有部分香火錢,這些錢無論是營造義舍,還是維持義舍,都是足夠的。

所以,義舍從營造之日起,隻是施與,不接饋贈。”

“詩聖,真是生為人傑,死亦鬼雄的人物啊。”

站在義殿之前,聽得劉大寶關於義舍的講解,張澤不由得感慨道:

“此間義舍,應當冠以詩聖義舍之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