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東林書院。
雨水將黛瓦白牆的書院洗刷一新。
雨後書院裏林木蔥綠,青苔微濕,荷田上漣漪處處,
書院的還經亭上書一款對聯,桃華灼灼鳥啼寂,柳絮飛飛人意閑。
此乃萬曆十七年進士高攀龍的手筆,高攀龍是東林書院山長顧憲成的得意門生,萬曆二十二年,高攀龍上疏指責首輔王錫爵被天子罷官,先顧憲成一步返回東林書院講學。
此聯出自高攀龍的《水居閉關》一詩,高攀龍之詩清幽悠閑,有陶淵明之風。
雨珠滾落從亭簷上,還經亭旁正有一片桃林。
此刻鄒元標,趙南星二人正負手於亭內賞此雨景。
鄒元標道:“我等創辦東林書院,繼龜山先生之說,為天下立心,迄今已有數載,隻見國家一日一日三空四盡,左支右絀之不給。”
“眼下國用不足,礦監稅使四出,唯恐之事洪溪正統年間鎮守太監重演。吾望之太倉,太倉巳告罄,必待內帑,內帑將不繼。將來國家一旦有急,則呼而不應,即應亦後時,其禍可忍言哉,我等眼看國勢如此,卻隻能坐以待斃,實在可恨。”
趙南星道:“爾瞻兄所言極是,叔時上次與我言過,當務之急,在於選出你我心儀之人,舉其與上下共議,如此天下方能有救。”
“叔時之言,深合吾心,”鄒元標默默點點頭,“你和叔時心底可由合適人選?”
顧憲成道:“叔時以為,新任漕督李三才乃當世之傑,為士林傾之,可以使之!”
付知遠致仕後,廷推右通政李三才以右僉都禦史總督漕河兼鳳陽巡撫。
趙南星此言一出,鄒元標即道:“眾所周知,李修吾乃王太倉之得意門生,怎可推舉他?”
“叔時與我皆與他有所往來,李修吾固然是王太倉的得意門生,但卻正直敢言,風節格尚,不與其師同路。不過他剛出任漕督,資曆太淺薄,難入中樞。”
鄒元標默然良久方道:“李修吾非翰林,難是宰相之選,僅廷推這一關都過不了。”
“那你看閑居在鄉的沈歸德如何?”趙南星問道。
鄒元標默然許久。
這時風吹雨打,樹上桃花漸落。
鄒元標拂去衣裳上落滿桃花花瓣,趙南星道:“此可謂‘拂了一身還滿’。”
‘拂了一身還滿’出自李後主之詞,人拂去衣裳上的落花不久又滿,此乃絕妙好詞。
鄒元標道:“夢白,還經需先取經,拂花需先拈花!”
趙南星聞鄒元標之言,抬頭匾額上的‘還經亭’三字道:“爾瞻兄,此似別有所指,還經取經可指得是,無為先有為,以有為之法漸進無為之法?”
鄒元標道:“夢白禪理精深,但吾非說得此事。我等創辦東林書院之初衷,在於明正道,諫君上,開言路,但是你有無想過這條路……走錯了。”
趙南星正色道:“爾瞻兄,這明正道,諫君上,開言路,無數古今先賢為之,怎麼會有錯?”
鄒元標道:“夢白,我知你嫉惡如仇,重風節嚴治行,可是……朝堂之事不可一味用對錯權衡,至於官員也不能僅以善惡忠奸辨之。”
趙南星道:“那爾瞻兄之意?”
鄒元標道:“近來我與林侯官常書信往來,討論治學之事……林侯官所言一事令我感慨頗深。”
趙南星聽了目光一凜,心道果真爾瞻還是意屬於他。
“有位路人見一同鄉挑著酒菜的擔子與挑擔賣貨的郎中於田間的土埂相持。”
“原來田間的土埂路窄,平日側身即過,但挑著擔子則不過。二人若相讓,必下至水田。路人勸郎中道,同鄉個矮,怕酒菜下田浸水懇請郎中讓之。如此他亦過之。郎中因其貨重亦是不讓,林侯官信寫至此,讓我且蓋住下麵,試想你是路人當如何處理?”
趙南星沉吟片刻然後道:“二人各有道理,但路人有私先偏袒同鄉,這就是不對了。路人當先勸二人,大家各退一步路。若不能則當辯之明禮,酒菜浸水是為對客人不敬,失禮為重也,至於財貨乃利也,失利為輕也,故而當讓同鄉先過。”
鄒元標搖了搖頭道:“林侯官在信中道,路人聞之挽起褲腿跳入水中,對其中一人言道,吾來擔之。”
趙南星聽了一時不知如何言語。
鄒元標歎道:“這還經取經,拈花拂花,何為先何為後?我等遇事總問對錯,卻不問盡力了沒有。難道天下之事敗壞至此,真是少了幾位能‘明正道,諫君上’之人,還是少了幾個能‘吾來擔之’之士呢?”
趙南星撫須歎道:“初時我以為林侯官不過與葉心水,陳龍川無二,今日方才他的學問真是博大精深,吾所不及。”
鄒元標道:“不是博大精深,而是一而貫之!你看由他來擔此天下如何?”
趙南星笑道:“爾瞻兄既言他治國‘百王之弊可以複起,三代之盛可以徐還’,還有何人可及?我也早就意屬於他,隻是……”
說到這裏趙南星神色一黯道:“隻是眼下國用匱竭,危局至此,人心潰散至此,怕隻怕林侯官不肯複起。此刻真有安石不出,奈蒼生何之歎。”
鄒元標笑了笑,踱步而行道:“安石不出,奈蒼生何?安石一出,蒼生奈何?林侯官雖非謝,王二公,但他不出則真無可奈何了!”
鄒元標不僅向趙南星及他的眾學生講明,還以他東林巨頭的影響力,向吏部尚書孫丕揚等朝堂諸公大力推舉林延潮入閣。
學功書院數裏外一岔路。
卻說一行人於道旁找人問路。
但見一名儒生行來,幾人看去但見這名儒生背著書箱,一麵行來一麵持卷讀書。不同於以往所見的儒生,但見儒生毫無埋首窮經的困頓之色,反是神清氣爽。
一人拱手道:“請問這位小友,學功書院是這條路嗎?”
那儒生還了一個禮,指道:“順著這條路向北裏許就是。”
“不知小友讀得是什麼書?”
那儒生笑道:“雜書不值一提,讓先生見笑了。”
“既是雜書,又何必讀之?”
那儒生看了對方一眼笑道:“讀書可滿腹經綸,作經緯天地之用,為何不讀?”
對方一笑道:“小小年紀居然要經緯天下,口氣著實不小。”
那儒生笑著道:“懶作住山人,貧家日賃身。書多筆漸重,睡少枕長新,讓老先生見笑了。”
對方不由點點頭:“小友談吐不俗,願請教高名!”
對方抱拳笑道:“不敢當山陰劉宗周!學功書院二年生!”說罷離去。
此人點了點頭,一旁下人道:“老爺,此人讀書人好生狂妄。”
此人擺了擺手道:“我輩讀書人,不為狷則為狂,豈可一味繩之。此子談吐不俗,他日功名恐非在我之下。”
對方行至書院,但見書院四麵以黃牆壘成,正門處書寫著‘學功書院’這幾個大字。
此人駐足於片刻,聞朗朗之讀書聲傳來。
讀書人三五成群行過,神采飛揚,於道上高談闊論,不以旁人聽去為嫌。
此人自顧道:“簡陋雖是簡陋些,缺少了大書院那等古樸之氣,卻也稱得上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再觀此處學生少了幾分謙退之氣,既願不為白丁,亦不願為鴻儒,有些意思。”
此人投貼拜見,一位書院學生吃了一驚道:“不知居士駕臨,有失遠迎,裏麵請。”
此人笑道:“無妨。”
說完此人邁入書院,先見好大一塊空闊之地,上麵鋪義黃土,然後幾十名學生打著赤膊圍著四周奔跑。
此人問道:“此是作何?”
引路學生道:“先生曾言,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之理。”
此人點點頭道:“不錯,天地萬物隻是一氣聚散,體為器,神為道,有器則有道,器若不存,何足言道!”
能得這位理學大家稱讚,學生也是很高興道:“先生說得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精一,有貞兩大學院學生每日功課,都要繞此跑五十周。”
不久此人走進一堂,但見堂上書以‘精一’二字的匾額,下麵落款是林延潮。
此外壁上還用水牌寫著幾句先賢之言,其中一句是蘇洵之言‘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