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詩人孟郊的登科後,是他貞元十二年進士及第時所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將作者過去失意落拓的處境和現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進行今昔對比,突現今朝躍入新地時的思緒沸騰。後兩句他在春風裏洋洋得意地跨馬疾馳,一就看完了長安的似錦繁花。
表現出極度歡快的心情,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嗬成,在“思苦奇澀”的孟詩中別具一格。
李泰將詩中的長安改為了洛陽,加上情境不同,這首詩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
李泰作為大唐的魏王,皇帝的次子,自然不可能像孟郊寫的那樣失意落魄,那麼這句話得是什麼?自然是前一段時間關於魏王李泰的謠言了。那可是往魏王的身上潑髒水,讓魏王殿下受了大委屈了,這個“昔日齷齪不足誇”,自然得就是這個了。
第二句的“今朝放蕩思無涯”,自然是彰顯了魏王殿下寬廣的胸懷以及恣意灑脫的為人。
後麵那兩句,那就是魏王殿下馬上要去洛陽了,加上現在是春,正好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洛陽花。”整首詩彰顯了大胸懷,大氣魄,魏王殿下的形象躍然自上,簡直就是自我剖析的一首詩,寫的好。
李世民的水平自然是不錯的,看向兒子的目光越發的讚賞和柔和了,兒子的詩才當真是了不得:“行了,詩留下來,人就先回去吧!”
等到李泰將詩詞寫完了,李世民直接讓人就收起來了,有時間得找人裝裱起來,什麼時候想看的時候在拿出來。
出了宮門,李泰臉上的表情又嚴肅了起來,上了自己的轎子,李泰轉身對程敏恒道:“本王又寫了一首詩,你讓人傳出去,記住,別傳其他的話,隻是把詩傳出去就可以了。”著李泰將轎簾放下,然後對著程敏恒吟誦了那首詩。
程敏恒連忙點頭,這種事情他也不是第一次做了,自然是有著豐富的經驗的。
對於這首詩,李泰隻需要它慢慢的傳揚開來就好,至於它的內涵並不需要自己去賦予它,一旦自己賦予它某些內涵,反而是畫蛇添足,甚至讓人覺得有些刻意,這不是李泰想要的,洗白要持續一段時間,但是不能太著急,不然會使得其他反。
這首詩的傳播速度自然不慢的,魏王殿下的詩詞在這段時間,那絕對是長安城的大熱,現在有了新作出來,自然是不少人翹首以盼的。
關於這首詩的來曆,自然也是有人傳出來了,據是魏王殿下要和陛下一起去洛陽,陛下就對魏王“如果你能寫出讓朕滿意的詩來,我就帶著你去”,當時魏王殿下隻是稍稍的想了想就寫出了這首詩,然後陛下就讓答應帶著魏王殿下去洛陽了。
故事不知道是從哪裏傳出來的,但是卻非常的符合大家的胃口,於是很快就跟隨著整首詩一起傳來了。
詩傳開了之後,魏王的聲望再次上了一個台階,當然了,這首詩自然要被解讀的一下的。聯係了這一段時間關於魏王殿下的各種傳言,顯然這是魏王殿下的自我剖析的詩,整首詩誌趣高遠,彰顯了魏王殿下的大胸懷,這首詩一下子就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