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季陵帶著孟縈找到趙郡丞時,他根本就沒拿這兩個孩子當回事。隻當他們小孩子青春慕艾,沒事找事,為了吸引人注意才往大人跟前湊。後來當他看到孟縈圖文並茂地給他講解了蝗蟲的每個階段的變化狀況,又帶著他到不同地塊的田間挖出蟲卵,給他看蟲卵的分布情況,他才鄭重起來。這不但關乎到他的政績,更關乎到全郡上百萬人的生存。他不敢大意,直接領著他們去找郡守李大人彙報了。
李大人雖古板嚴肅,但愛民如子,深得武陵人民的愛戴。他對孟縈也算熟悉,他抽出時間,在官衙仔細聽了孟縈的彙報,也提出了不少尖刻的問題,孟縈都一一解答。他又親自帶著鐵鍬下到田間,挖開土地查看蟲卵是否與孟縈所說的相對應。發現他的親身觀察與孟縈所說一致,但由於沒有可參考的文獻相比照,他一時也有些猶疑不決。
李大人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孟縈隻是個十三四的少女,正值豆蔻年華,青春懵懂的年紀。放在嬌養女郎的家庭,很多和她同齡的女郎還太不懂事呢。她卻早早考取的功名,行事成熟穩重,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縱使她提出的問題有理有據,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這些蟲卵沒有全部孵化成蟲呢?早早收割,受影響最多的還是農民,他們人數眾多,又極易被人煽動鬧事,如果引導不好,恐怕自己的一世英明就全丟了。如果放手不管,順其自然,萬一真如孟縈所說,半個月之內必有蝗災,那麼全郡一年的辛苦就全泡湯了,官府不光得不到稅糧,還得開倉放糧賑濟百姓。裏外一算,損失極大。
李大人考慮良久,才對孟縈說:“孟家女郎,你所說的事,我會考慮,也請你暫時不要宣揚,以免引起民心不安。”
孟縈點頭稱是。她知道,一旦引起民心動蕩,在這皇權時代,扣個妖言惑眾的帽子是會被砍頭的。
當大郎君得知孟縈和王季陵去找郡守和郡丞提議早些收糧時,非常震驚。他一直都知道孟縈做事有分寸,但這次卻太冒險了。
他嚴肅地對孟縈說道:“縈兒,你這次做事太冒失了,王季陵做這樣的事情沒問題,就算萬一有事,還有他父親給他兜著,再不濟,遠在長安的伯府王家也會保他。但你這麼做,雖是出於好心,但萬一有事,就會推你出來背黑鍋。不過好在,這任的郡守和郡丞都還不錯,為人正直,為官清正。這幾天,你就不要再出門了,在家好好學習吧。”
孟縈沒想到竟然會被爹爹禁足,她一臉委屈道:“爹爹,佛祖不是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嗎?我這麼做不是想做點好事嗎?您不讓我出去,我還怎麼和季陵爹爹商議玉米推廣事宜呢?”
大郎君根本不吃她那一套,虎著臉說:“先過了我這關再說吧,你也太大膽了,你知不知道,我們一家上下主仆上百人的身家性命都維係於你,你若有任何閃失,我們要麼被強製入伍、入獄;要麼被流放或發賣,這些我們都承受不起。”
孟縈一聽大郎君這麼說,也不辯駁。隻是上前給爹爹端茶送水,笑咪咪地哄著大郎君道:“爹爹別生氣了,我不出去就是。以後做事一定先保全自己,不讓爹爹擔心。”
孟縈出不了門,但她還是很擔心外麵的局勢,她讓半夏和白芨去外麵探聽情況,每隔一天王季陵和李君成都會來看她一次。
王季陵說:“縈兒妹妹放心,李大人已經派人下去催糧了,讓大家七天之內繳上稅糧,十天之內必須收割完畢,如果不收割完,官府就派人來替他們收割走。雖然老百姓多有不滿,但當著衙役的麵也不敢怨言。背後罵李大人和趙大人昏聵,他們也不當回事。隻是讓各村裏正和村長配合收糧。”
孟縈:“這就好,就算蝗災不至,其實影響也不大,今年武陵郡春耕普遍比往年提前了,稻子也算成熟,就是再晚幾天收割更好。但蝗蟲不等人,我們等不起。”
李君成:“縈兒妹妹,我姐夫聽說咱們郡提前催繳稅糧之後,立馬派人私下通知他爹爹,讓他爹爹也提前催要稅糧,不知道夷陵縣是個什麼情況?”
孟縈:“夷陵離我們不遠,境況應該差不多。提前收割,損失極小,卻大大降低了風險。且再看看吧!我們來說說夏收之後,玉米該如何處置?我列了個計劃,但需要官府出麵,下麵農民才會配合。這一個月會很忙,到時需要你們的幫忙,你也知道我現在出不去,隻能在家活動了。”
兩人都表示沒問題,會極力配合她。
夏收總是很忙碌,十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整個武陵郡隻有極少的沼澤田由於稻穀成熟晚,收割麻煩,還未完全收割上來,其餘已經全部收割完畢。這次稅糧催要得急,老百姓和催糧官著實都累了一把,好歹穀已入倉,大家都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