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何人稱朕(1 / 2)

午時頃刻便至,無暇思考車夫為何突然消失,元鏞交代顏曠組織眾人等候祭天大典,自己則在元彪的陪同下,疾步前往朱榮所在的中軍大營。

甫一進入帳中,眼前詭異的四人“組合”,立時令元鏞感覺有些頭疼。

魏國新君元祐居中,彰顯出他如今尊榮的地位,畢竟從法理上講,元祐既是文帝嫡派子孫,受地方武將擁立雖然不甚合法,但成者王侯,元祐上台統治北方,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勢。

左首第一個位子,代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依北朝慣例,文官以左為尊,武將以右為尊,這個位置,理應屬於大丞相元鏞,而天柱大將軍兼尚書令朱榮,身為武將首席,更適合坐在右邊。

但麵對此刻大馬金刀坐於左首、神情猶有一絲不甘的朱榮,元鏞自然不敢與之相爭。須知朱榮作為如今北境實際上的第一人,手握軍權、戰功赫赫,地位自然隻是稍遜元祐一籌而已,實際上,平日裏幾乎都是元祐仰他鼻息。

元鏞將目光轉向右側,第一個位子居然是空的,仿若虛席以待一般,身後的元彪更認為這是特意為大丞相留著。但元鏞略一思忖,便明白了真正的含義——朱榮不願,或者說不屑有人與之並肩。

作為官場老狐狸,雖然受到輕視,但元鏞根本不會計較這種表麵功夫。可當他再往下看時,不由為之愕然。

左邊第二位還是空的,但右邊第二位則端坐著早已是階下囚的前統治者胡太後。而胡太後懷中,還抱著一個熟睡正酣的三歲幼童——已被廢的小皇帝元昭。

當初明帝元褆暴斃,胡太後被盛傳是殺子惡魔。為了盡快平息風波,她匆匆宣布立元褆的幼子元昭繼位,結果輿論大嘩,反而更將胡太後推上風口浪尖。隻因元褆駕崩時不過十三歲,卻有了一名三歲的幼子,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所以元昭的身份必然為假,胡太後對此自是心知肚明。但彼時內外交困,她亦是無可奈何,隻能冀圖待各地叛亂平息後,再來收拾殘局。

當初欲立元昭為帝時,胡太後曾與元鏞商議,元鏞認為此舉荒誕,後患無窮,不若從文帝子孫後裔之中擇優而立。但胡太後擔心新君難以掌控,最後還是推了元昭出來。實際上,這號稱明帝幼子的小兒,根本姓胡不姓元,乃太後娘家人也。

元鏞之所以沒有強烈反對,主因也是顧慮河北、關中等地戰火紛飛,內部實不宜再激烈動蕩。而元昭顯然隻是用來應對時局的工具,以胡太後城府,一旦局勢穩定後,也斷然不會為自己留下一個受人非議的活靶子。元昭命運之可悲,可說從他被胡太後選中那一刻開始,早已注定。

此時此刻,眼前這四個人,一個理應自稱“朕”,一個一向自稱“朕”,一個被人強行代稱“朕”,還有最後一個,恐怕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稱“朕”。

但問題是,泱泱九州,天下之大,真能稱“朕”的,除了南方蕭寅外,北方隻能有一人。他們,最後究竟會是何人稱“朕”?

再環顧營帳周圍,除了跟隨自己前來的元彪外,隻有溫子昇一人屬於元祐陣營,其餘者,費牧、高權、朱兆、慕容紹、夏侯獍、賀蘭勝天,都是隨同朱榮崛起的當世高才,可謂文武兼資,冠絕北境。元鏞心中不由哀歎一聲,以元氏無人可用的窘境,朱榮之勢恐難以抑製也。

眼見元鏞到來,三人表情各異。元祐早年號稱八魔之首,橫行無忌,跋扈囂張,但每每闖下天大禍事之後,難免受到宗族首領元鏞斥責,故而關係比較一般。但後來元祐突然修身養性,刻意討好結交各方權貴,元鏞自然屬於他的攻堅重點,但是奇珍異寶就送到手軟。不過三兩年間,元祐儼然已是元氏年輕一輩最傑出的人物,這一切的背後,自然也有元鏞的影子。

但此時看到元鏞,元祐並沒有表現出過往的熱情,隻是淡淡說道:“大丞相一路奔波辛苦了,請坐吧!”

元鏞微微屈身行了一禮,元祐眼中不滿之色一閃而過,卻沒有再說什麼。胡太後則始終雙目緊閉,眼皮子連動沒動一下,仿若對元鏞的到來充耳不聞。

倒是傳聞中囂狂至極不可一世的朱榮,當即長身而起,滿麵堆笑地親自迎接元鏞,還親熱地拉著他的衣袖,示意要將左邊上首之位相讓。

元鏞自然不會相信此等虛情假意的小伎倆,心中倒是有些好笑。今日實乃他與朱榮首度會麵,看來此人,軍事方麵雖是不世出的天才,但論政治手腕,還是遠不如自己嫻熟,起碼尚未達到不露痕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