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這張名帖,潘龍回到鎮上。
他找了一個販賣各種雜聞閑書的小店鋪,掏錢買了一本名曰《雲州魔道》的小冊子。
這本小冊子沒有署名,裏麵整理了雲州地界各個有著“魔道”之名的大小組織。雖然隻是一些公開的資料,但想要粗淺了解這些魔道組織,卻也足夠了。
潘龍拿著這本書回到旅館,躺在床上翻看。
雲州魔道之首,乃是妖神義烏的“大義堂”。
大義堂這個組織嚴格來說並非武林組織,而是一個鄉民互助聯合會。雲州南部一些特別窮苦地方的鄉民們聯合起來,互通有無、守望相助,建立了這麼一個組織。
這個組織也並不是那位雲州第一妖神建立的,隻是牽頭建立這個組織的眾人大多受過這位妖神的恩惠,所以大家就尊義烏為大義堂的堂主。
實際上那位妖神平時神龍見首不見尾,行蹤不定,哪裏可能當什麼幫派領袖。
大義堂人數眾多,雲州南部五六個郡,數十個縣,城裏還好一點,但凡到了鄉間,幾乎家家戶戶門上都寫著“大義”二字。鄉間祠堂門口,也幾乎都掛著繪製神鳥符的桃木——那便是大義堂堂口的標誌。
按照這本小冊子裏麵的說法,整個雲州,至少有近百萬人加入了大義堂,而且隨著這些年朝廷吏治的敗壞、苛捐雜稅不斷增加,加入大義堂的人正越來越多。
這個組織不僅是雲州第一大派,可能也是整個大夏皇朝的第一大派!
大義堂之所以被稱之為魔道,則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自然是理念,大義堂的基本理念來自於妖神義烏的講學。而這位妖神講的那套,和大夏皇朝所推行的帝甲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不僅不同,而且還水火不容。
昔年帝甲子起兵的時候,九州大地上有多個學術流派。這些流派之中龍蛇混雜,什麼人物都有。帝甲子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掃蕩了各路學派。其中佛道兩派認輸投誠,得到了他的許可,別的各派則大多被剿滅。
在這些被剿滅的學派之中,有一派名叫儒門。儒門曆史比佛道兩派稍晚,門中高手眾多,號稱有七十二位長生仙佛——他們自己稱之為七十二聖,勢力極為龐大。
帝甲子聯合各路高手,以山川河嶽為陣眼,布下大陣鎮壓儒門眾聖,一場大戰,殺得血流成河。從此儒門就成為了曆史,偶然出現一兩個儒門子弟,也姥姥不疼舅舅不愛,誰都不願意跟他們扯上關係。
但妖神義烏講的那套,就是儒門的理念。
隻憑這個,大義堂自然就是毫無爭議的魔道組織!
第二個原因,是大義堂作為民間的互助聯合會,常常為了窮苦百姓,和大夏朝廷作對。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和朝廷作對的不是魔道,什麼才算魔道?
江湖之中那些正道中人,就算是行俠仗義的時候偶爾會殺個貪官汙吏土豪劣紳什麼的,可終究也是這些官吏或者鄉紳們違反了大夏皇朝的法律在先——隻不過他們有錢有勢,往往能讓執法者奈何他們不得罷了。
但大義堂就不同,他們常常是直接明著違背大夏皇朝法律的。
抗稅、逃役、拒捐……大義堂不止一次公然對抗大夏皇朝,光是惹得地方官員整頓軍隊要去剿滅他們,就有過好幾回。
當然,這些剿滅計劃最終都沒有能夠實現。
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尚且有辦法讓執法者奈何不得,大義堂當然更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