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世演機,乃是用於操縱傀儡的技藝法門,於偃者而言,既能征戰殺伐,禦敵防身,也能日常勞作,輔助百工,堪稱必修之課。
而單單隻是演機之法,也幾經變遷,最終才發展成為如今這般,通過法力和感應元件進行操縱,外人不得見其絲線,也無聯絡通道的直接操縱之法。
但在古典時期,所有一切機關傀儡,卻是通過懸絲吊線來實現操縱的。
故而這提線操縱之術,被稱為是演機之法的源頭和始祖,又因其最初常被被用在演繹戲劇,為偃者們自娛自樂所用,擁有著“線吊戲”之名。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凡人時期,利用軟絲與鐵線操縱機關傀儡的關節,以力道傳動,拉動機括的民俗藝術;
及至超凡,以特製的靈材絲線取代凡物,但仍然存在著被人察見,斬斷的可能,往往會因此而失去戰力。
它還存在著操縱數量有限,機括開關簡單,無法做出更為精密細致的動作等等弱點,更易被人循跡追來,攻擊傀儡師本體,因而逐漸為時代所淘汰。
但有一句話,叫做大道至簡。
很多時候,最為強大,也是最為可靠和實用的東西,往往就藏在原始的法門裏。
神匠偃師傳道於世,把這些原始的技藝法門發揚光大,更是據此開創出了一門叫做抽絲駁經的秘法,線吊戲這一古老的技藝,由此煥發新生。
當中涉及關節,神經與意識的演機之法,乃是借由法力所凝聚的絲線,以自身神經連接傀儡,充盈氣脈,貫通人與傀儡之間的界限。
又有一詞,或可概括其本質,那個詞便叫做人機合一!
“抽絲駁經,乃是以法力凝聚能量與意念的傳輸通道,借由駁接神經與脈絡,實現人機合一,也常被用在煉製高階傀儡的過程中。”
“剛才趙師匠和嚴襄等人手中,木架人完全就是沒有靈元煉爐和機械傳動裝置的傀儡架子,但以法力駁經之後,卻是以元氣代之,構建了猶勝戰鬥傀儡的關節與神經,更有那神念籠罩,意識傳輸,猶如操縱者附體其中,能以自身意誌,使其作出符合期望的一舉一動。”
“但若駁接的不是演戲用的木偶,而是一具妖魔屍首,或者失去意識的人類,他們照樣能夠模擬真實生靈的一舉一動,做出任何妖魔或者人類能夠做到的動作。”
“甚至有個中高手,能夠超越受控傀儡的限製,以自身法力加持其中,施展更為強大的神通法術,效果比擬奪舍之術!”
“這一法門的意義,就好比以武入道,從凡人的武學真正進入到修真問道的範疇,從此之後,由術而法,由法而道,乃是真正意義上的神通法門!”
李塵思索之時,趙柯和嚴襄師生等人已經停了下來,趙柯問李塵道:“如何,我這新戲可還能夠入眼?”
李塵忙道:“精彩之極,不知這出戲的名字叫做什麼?”
趙柯道:“它叫做《卓吳丹雪夜別嬌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