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家隻看到了張照海性格的恬靜和內斂,卻沒有人知道,他不多言不多語的性格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的殘骸!
從他有記憶起,父母不是吵,就是鬧,很多個清晨,他還沉浸在夢裏的時候,就能聽到母親在房間的各個角度,罵罵咧咧的聲音。
不是嫌父親不幹家務,就是嫌父親不掙錢,甚至連父親吃飯的姿勢和聲音,她都要數落半天,其實,她不愛父親,這是父親和自己早就明白的道理,可是,對於母親來說,生活態度和生活方法也是一種病態。
你既然不愛父親,就分手,離婚唄,何必勉強自己,受這麼大的委屈?
最讓張照海受不了的是,她總是打著為了張照海的旗號,說著自己為了兒子,受了多少委屈,可張照海想知道,一個整天吵鬧的挑剔的家庭,父母毫無溝通的家庭,就算是健全了,又能給兒子帶來了什麼呢?
就像父親每一次吃飯,還愛喝,愛有聲音,這一點,不論母親如何嘮叨,父親從未改變,而母親,也毫無改變,始終是一如繼往地嫌棄,一日三餐,餐餐因為這件事較勁兒,那這樣的婚姻和生活態度,又怎麼會帶出積極的孩子?
所以,張照海,對任何事,都隨遇而安,看似不計較,其實,他隻是覺得更沒有意義,就像冷暴力比真暴力更傷人,是一樣的道理。
而因為這種原生家庭的痛,他的骨子裏,就是自卑的,父親不夠愛自己,所以從未改變,一任母親的叫罵,從不忍讓。
而母親也不夠愛自己,如果她是真的愛自己到骨子裏,就算和父親不再相愛了,也能在他麵前,做到禮貌和客氣,甚至是假裝恩愛,成全兒子,可兩個人,說不清,究竟是為了什麼,相互折磨了那麼多年。
在他初中畢業,成績也一般的時候,他連高中都沒有爭取,直接報了技校,而後拿到錄取通知書,終於逃離這個家的時候,他告訴父母:你們可以離婚,各自生活了。
雖然說父母總以愛他為名,表達自己為他付出多少,受了多少委屈,其實,在張照海心裏,沒有感激,反而覺得,他們為什麼不早離,或許,自己隨便跟著誰,也不用再生活的那麼忐忑不安,那麼心累。
他遊戲愛情,一段時間後,他便準備和騰傑,好好的相愛下去,他可著自己的能力,給騰傑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愛,最好的年華,最好的關心,最好的吃食和生活方式。
可是,他做夢也沒想到,騰傑也會有重物利,輕情感的時候。
所以,他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安全感,又開始漫涎,才會惴惴不安地問騰傑,這個老掉牙的問題。
“愛。像愛我自己一樣,愛著你,從開始到現在,從未改變。”
騰傑的身體發著抖,聲音裏,也夾雜著沙啞和不安,但態度和語氣,卻異常堅定,就像她對愛情的堅持一樣。
“那你像今天這樣,有多久了?”張照海雖然看著騰傑不是太舒服的樣子,可是自己的自尊就是受不了這個打擊,不斷地尋根問底,非要逼騰傑說出點什麼,可又怕騰傑真的說出點什麼。
“沒幾次。”騰傑說的是實情。